每个宝宝都像是一颗种子,需要我们用心呵护,帮助他度过生命之初的难关。很多时候,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更像是园丁,细心、耐心地呵护着每一朵生命之初的“小花”,陪着他们经历生命之初的“风雨考验”,帮他们一起迎来属于他自己花期的怒放。
张女士今年 27 岁,这次是她第一次怀孕,像所有初为人母的妈妈一样,张女士每天都在憧憬着新生命的到来。可是,明天和意外我们不知道哪一个先来,张女士在无明显诱因的情况下,突然感到腹痛,如同临产一般,这让张女士感到十分震惊,遂在家人的帮助下,争分夺秒赶到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复兴区产二科病区。
在附属医院复兴区产二科病区医护人员为张女士第一时间开通了绿色通道,此时,张女士宫缩频繁,已接近临产,遂被推至产房待产。由于张女士孕周尚小,胎儿发育不成熟,家属也强烈希望可以全力救治宝宝,因此新生儿科也第一时间做好了全力救治新生宝宝的准备。35周孕龄的宝宝提前来到世界“报到”,宝宝不满 2 千克,仿佛还没有来得及做好降生的准备,生后只有一点点浅表的呼吸和轻微的挣扎。幸运的是,迎接孩子的是一双双温暖而有爱的手。新生儿科主任何晓娟在接过孩子的第一时间即实施了一些列救治措施,一气呵成,很快小宝宝建立了有效的呼吸,被转入新生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保温箱,接受进一步救治。
对于早产儿来说,救治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道关卡,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要通过静脉输入各种药物,包括抢救用药、抗感染、营养神经、平衡电解质、营养支持等各种药物。而对于不满 2 千克的宝宝来说,她是那么瘦弱,皮肤是那么娇嫩,血管既细又脆弱,为外周静脉用药增加了很大困难。新生儿科主任何晓娟、医师武哪、护士长和瑞静及责任护士乔莎等人评估后,提出为患儿实施脐静脉置管术,大家即达成了一致意见,制定了置管的方案。科室护士长将相关情况向护理部、医院静脉治疗小组做汇报,护理部及静脉小组给予全力支持及帮助。
早产儿尤其是低出生体重儿的救治过程中,静脉通路的建立十分重要,也是一大难点。脐静脉置管术的开展,为新生儿静脉通路的建立搭建了一个重要途径。因为新生儿分娩后3-5 天内静脉导管未闭,经脐静脉插管可达到下腔静脉,通过这个插管可以往血管里输入各种药物以及一些抢救用药、高渗性营养液等,为后续的救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经过全面准备,由新生儿科何晓娟主任、武哪医师和护士长和瑞静成功为患儿实施了脐静脉置管术。置管中,何主任熟练地将脐部进行修整至 1 厘米处,护士长协助何晓娟主任缓慢地将导管通过脐静脉置入下腔静脉,武哪医师进行了完美缝合,待 X 线定位后,整个操作宣告完成。许多治疗用药,通过这个管道,源源不断地输入宝宝体内。
脐静脉置管可用于输液、换血、静脉营养以及输入高浓度药物、中心静脉压监测等,一般可保留 7-14天,为新生儿的救治提供了一条安全的、有效的静脉通路。同时它也可以有效地保护外周的血管,减少了反复外周穿刺给宝宝带来的痛苦,最大限度避免外周血管静脉炎、药物外渗以及皮下组织坏死等问题。但如护理不当会导致感染、腹胀、血栓、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因此置管后的观察和维护成为护士的重点工作之一。在新生儿科宋丹妮、张莹、董雪静及张俊红护士的细致照料下,在张红燕、乔莎及王秋锦护士精心呵护下导管顺利使用 9 天。治疗结束,护士长和瑞静对导管进行规范化维护后拔除导管并对尖端进行细菌培养,结果是阴性。
“小”宝宝变“大”宝宝。这个“小”宝宝由出生时不足 2 千克,在新生儿科医护共同齐心协力下克服呼吸、感染、营养等道道关卡,帮助宝宝度过各个难关,出院时体重达2.66 千克。新生儿科医护对每位“小花”进行精心呵护,让祖国的花朵灿烂绽放。
(和瑞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