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如何惬意地吃完一顿美味的饭菜,需要做到最基本的三个步骤——准备食材、烹饪、整理卫生。在我家,吃饭是检验父母婚姻牢不牢固的不变标准,也是父母爱情的象征。父母质朴的爱情就在这一荤一素、一餐一饮、一点一滴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岁月把父母两人的爱情打磨成了对方日常生活的“默契”,体现在了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中。老夫老妻之间的交流已经不同于以往年轻谈恋爱时的柔声细语,父母之间交流的语气非常果断。放假回家休息,我一时兴起想要体验一把自己做饭的感觉,恰巧家里没有库存的蔬菜。于是,我用父亲的手机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回家时顺便购买一些蔬菜。电话接通:“怎么了,你是不是又忘记买菜了?我忙着了,一会在说。”急躁的语气就像是半夜12点打电话,把熟睡的人吵醒了。我连忙解释,一听到我的声音,母亲语气一下就温柔了。看来,我的家庭地位比父亲高。父母在买菜这件事情上,莫名的有“默契”。二人从不一起行动去买菜,所以经常会买到重复的菜类。过年囤积菜是家家户户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父亲一手一捆大葱,一手一捆白菜,怎料母亲正好也买了同样的蔬菜。一问,他们竟然前后时间在同一家商贩购买的。不出所料,之后的每一天饭桌上都会出现大葱的身影。哎,可见夫妻间的默契多么重要!
高三最后冲刺阶段,父母各显神通,为我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因此,家里掀起了一股厨艺大比拼的风潮。判断厨艺高低的标准,就是根据这顿饭,我吃了多少。父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他们的厨艺水平越来越高,我的体重也越来越重。有次在饭桌上,我表扬了父亲这道红烧牛肉好吃。母亲在一旁,小声又带着骄傲的语气说道:“你爸爸就是凭借着厨艺俘获了我的芳心,要不是你爸爸厨艺好,我才看不上他。”听到这话,我在一旁默默偷笑着吃饭。有时,父母吵架到了严重时刻,母亲问我:“我们分开了你跟谁?”我说“谁做饭好吃,我跟谁。”一听这话,他们也就熄火了。
吃完饭,收拾碗筷、打扫卫生,重头戏才出场。以前流行,谁最后吃完饭,谁洗碗。由于我拒不执行此项规定,因此只能作罢。后来,父母为了锻炼我的动手能力,竟齐心协力寻找各种千奇百怪的借口,“欺负”我去打扫卫生。每次放寒假回家,都能深刻体会到“天下爸妈真是一个样”。当我放假回家初期,父母热情的让我误以为我是“国宝”。当我放假在家几天之后,父母自然的把我当做劳动机器人。
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吵吵闹闹,平平淡淡,长长久久。母亲心细,父亲工作忙,回家再晚,总会给他留一份饭菜。父亲无论怎么暴脾气,总会记得母亲最爱吃南瓜饼。两人吵架,喊一声:“吃饭了”,便会和好如初。以前我总觉得父母的爱情是深不可测的,现在我才发现原来父母的爱情就是细水长流,平凡且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