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杭州师范大学 - 《杭州师范大学报》

校史往事:邂逅徐定超

作者:凯  王    
2021-12-28     浏览(306)     (0)

第一排左起第 5 人是徐定超

  永嘉县教育局的潘老师约我调研地方课教学情况。我们在县城的一所小学观摩地方课。有一节课的课题是“徐定超”。开课前,我不知道徐定超是谁,猜测他是地方名人,因为小学教师常用地方名人资源做课,培植学生的乡土情怀。就在执教老师播放课件的那一刻,我吃了一惊!“徐定超曾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校长”。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不就是杭师大的前身?徐定超莫不是杭师大历史上的校长?潘老师见我感兴趣,便邀我走访了徐定超的故居和纪念馆。这趟走访收获颇丰,我不仅翻拍了徐定超的单身照,以及他离开师范学堂时与温州籍师生的合影,而且还发掘了校史中不曾记载的往事。

1909年10月,沈钧儒当选浙江咨议局副议长,随即辞去了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监督职务,时任浙江省教育总会会长的夏震武继任。他是一位正统的理学家,以尊孔读经出名。上任伊始,他便严厉批评学堂内“正学扫地”“离经叛道”,要求恢复“正学”,开展“廉耻教育”,并设立孔子神位,定期“谒圣”。这些要求遭到许寿裳、周树人(鲁迅)、夏丏尊等进步教师的抵制。大批教师辞职离校,夏震武迫于无奈,辞职他就。夏震武思想保守,人送外号“木瓜”,这场轰动全省的教师风潮因此被称作“木瓜之役”。此役后,浙江省提学司袁嘉谷、浙江高等学堂监督孙智敏先后兼任师范学堂监督,但都因无力解决大批教师辞职的问题而相继去职。1910年4月7日,浙江巡抚增韫奏请朝廷,聘请在家丁忧的徐定超担任师范学堂监督,并称赞他“学问渊宏,品望卓越”,是继任的绝佳人选。

徐定超(1845—1917),字班侯,浙江永嘉县枫林镇人,被后学称为永嘉先生。他早年师从孙衣言、黄体芳,清朝光绪九年(1883)高中进士,后历任山东、陕西、湖北、河南道监察御史,京畿道掌印御史。徐定超为官清廉,刚直不阿,多次弹劾清廷权贵和贪官污吏。民国总统徐世昌称:“班侯性忼爽,能面斥人过,而人不以为非。白首郎潜,绝迹权贵。”蔡元培为其纪祠题写对联:御史楼台高百丈,谏官祠宇壮千秋。

徐定超受命于危难之际,到任后发现竟无人担任教务长,且有大批教师离职,他听说前任教务长经亨颐留学日本,学业期满,便立即拍电报,催他回学堂复任教务长。经亨颐虽已通过毕业考,但尚未取得文凭,仍心系学堂,提前回国就任。后来徐定超敦请浙江提学使求日本公使寄回了经亨颐的文凭。徐定超器重经亨颐,命其掌管学堂大小事务,并续聘夏丏尊、周树人(鲁迅)、马叙伦等先进人士为教师,推行现代教育。学堂秩序迅速恢复,学风蒸蒸日上。木瓜之役之后,周树人回到绍兴,不接受续聘,还提醒同事杨乃康说:“徐班侯该老倌也不好弄的,你要当心点。”虽然此后周树人再未重返两级师范学堂,但他改变了对徐定超的看法。徐定超七十寿诞时,供职于教育部的周树人前往祝贺。

徐定超六十余岁时加入光复会,参与革命活动。辛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暂停学堂课务,积极训练学生军,应对时局变化。杭州光复前夕,浙江各界举荐徐定超为浙江军政府都督,他坚辞不任,举家避居上海,并推荐经亨颐继任师范学堂监督。温州光复后,徐定超赴任军政分府首任都督,一年后他辞职返回杭州,从事《浙江通志》的编纂工作。1917年徐定超因所乘的普济号轮船在上海吴淞口被一艘英国轮船撞沉而遇难,享年七十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