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绵阳师范学院 - 《绵阳师范学院报》

以团队的方式站立,奔跑在思政课一线

——探访“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晓娟名师工作室

2021-12-15     浏览(179)     (0)

韩晓娟负责的思政课名师工作室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团队致力于思政课程改革与红色精神联系,凝基传承红色基因,用思政教育点燃梦想的火炬。团队有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融合,致力于培养一批批青年学子。他们紧跟新时代浪潮,坚守使命,做好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奔跑者”。 摘要仅供参考,详细信息请参考原文。


近日,教育部2020-2022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项目评审结果公示,共有115项批准立项、3项进行培育。我校韩晓娟教授负责的名师工作室获批2020-2022年“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

“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是为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加强全省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领军人物和优秀中青年教学团队,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的重大举措。目前四川省“全国高校思想课名师工作室”共有3个,以韩晓娟教授为带头人的“晓娟工作室”便是其中一个。

韩晓娟是我校名师工作室团队的领跑者。2007年,她结束了在西华师范大学的研究生求学之路,来到绵师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工作。2014-2018年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如今担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有一群与她有着同样抱负的有志之士,他们共同致力于思政课程研究,挥洒着辛勤的汗水,而“晓娟工作室”便是他们结出的累累硕果。

凝基·传承红色基因开创思政未来

晓娟工作室正式成立于2019年,植根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每一位辛勤付出的师生学子。“先辈们的红色血脉需要被传承,在新时代的浪潮下我们也需要去培养更多秉承先辈们遗志的人。”在谈到团队成立的初心和使命时,韩晓娟的眼神变得更柔和了。晓娟团队始终将思政课程改革与红色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她认为,思政课的精神实质和内涵贯穿于红色精神当中。在团队的日常工作中,走访红色基地学习研讨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活动,每个团队成员从中汲取到的精神力量化为促使他们前进的动力。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肯定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对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殷切期望。晓娟团队深受鼓舞,立足于思政课改革的前沿,不仅在团队成员中开展“共读一本书”“共唱一首歌”“共敬一老兵”“共录一堂课”“共研一课题”等活动,更将“四个场”深刻落实到团队的方方面面———即“学习场”“研究场”“文化场”“辐射场”。其中“辐射场”是整个团队的首要特点,她认为,做好思政工作犹如是一个奔跑者在前方充当领路人,在奔跑的同时号召大家一起融入到队伍中来,从一只小队伍辐射到条条大道,在沿途的过程中不仅收获满满也能欣赏到不一样的风景。

晓娟工作室的年龄结构分为“老、中、青”三个阶段,从退休的骨干教师、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再到朝气蓬勃的青年教师,团队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融合到一起,从选题内容,理论研究以及著作出版等等,都经过了一次次思想上的摩擦与碰撞,心与心的磨砺,每一次的打磨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润滑油。

固本·植根理论研究深入实践行动

2014年,韩晓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展示活动中被推选为“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2015年荣获“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影响力提名人物”。韩晓娟用“热爱”这个词来形容她所忠于的事业。她和团队成员先后完成了多项重大课题研究,推动了我校思政课改革步伐。

晓娟工作室围绕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开展了以抗震救灾精神为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立足绵阳红色文化精神,围绕王右木(绵阳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行者),采访并整理了相关口述史;结合抗疫以及脱贫攻坚期间的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整理了相关典型案例。《抗震救灾精神理论与实践研究》《脱贫攻坚?绵阳卷》先后出版,《党史一百讲》被四川省省委组织部评为好课程。

“不求回报,才能有回报”。思政研究绝不仅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他们将调查研究发挥到了极致。在宜宾长宁地震时,晓娟团队通过在长宁长达一周的调研,写下了八万字的调研报告《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基层调研夯实基层党建基础——宜宾市长宁“6·17”地震基层党组织作用研究专项调研报告》,得到四川省委领导的批示和高度认可。他们埋头苦干,不求回报,每一次调查研究不仅为思政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他们所肩负的使命添上一份荣光。在调研的过程中,他们将百姓、基层的声音传到更上层,如一阵微风带来阵阵清香。

合作·肩负思政使命传递团队精神

韩晓娟就团队的工作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团队发展娓娓道来。她指出,思政课改革立足于“三度”,即温度、深度、厚度。是接近现实,触摸历史的温度;是明德学理,凸显理论的深度;是提升素养,汇通学科的厚度。作为一名思政课改革的“奔跑者”,韩晓娟有着自己独特的授课方式。她将其教学体系归纳为“三三三式”。第一个三是“三方融入”:即将典型教育素材、教学案例、地方乡土史资源融入“纲要课”教学内容。第二个三是“三段渐进”:即构建知识-方法-境界三步递进教学目标。最后一个三是“三法强化”:构建过程互动、问题探究、情景再现三法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始终坚持“六味课堂”,即党味、鲜味、政味、余味、趣味和情味,这“六味”得到了许多学子的肯定和赞扬。

同时晓娟工作室立足于学院团队和青马社,影响和培育了一批批青年学子,让学子在参与教学、科研、宣讲等过程中有获得感、存在感和幸福感。

在谈到团队主攻方向时,韩晓娟提到四个方面:团队立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课程建设,致力于打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的队伍;充分发挥“纪念场馆教育与抗震救灾文化研究中心”的作用,将地域文化融入教学、融入名师工作坊、团队科研工作以及思政课教师培训,辐射全川;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合力打造四川省新时代党建研究中心,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红色场馆宣教合作;持续改革思政教育方式,充分利用社团力量实现全员育人。

团队中的每一位成员都奉行着“站上、站稳、站亮”的原则,在他们的阵地上,既要站的掷地有声,也要兼具道德才干及仁爱之心,以此才能将思政课的火炬层层传递下去。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韩晓娟说:“一个团队就是一家人,好比一个拳头,紧紧握在一起才有力量。”在今后的道路上,她表示,晓娟工作室一直在路上,在团队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他们将继续做好新时代思政课改革的“奔跑者”,在思政研究方向上矢志不渝、砥砺前行,为整个高校思政课教育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有为的贡献。

(大学生通讯社郭燕王洁敬婵瑞韩凤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