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邮电大学报》

读《种子钟扬》有感

作者:软件学院  陈吕洋    
2021-05-15     浏览(439)     (0)

在学校师生读书活动中,我阅读了长篇报告文学《种子钟扬》。该书讲述了复旦大学教授钟扬的奋斗人生,从钟教授的身上看到作为一个教师大爱无疆的高贵品质。

作为科学家对科学的真爱

他是一名生物科学家,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他援藏16年,从藏北高原到藏南谷地,从阿里无人区到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江畔,在西藏行走50万公里,收集了1000余个物种,4000多个样本,4000多万颗种子,占西藏物种总数的1/5,为人类储存下绵延后世的“基因”宝藏,填补了世界种子资源库没有西藏种子的空白。

33岁时,钟扬已是副厅级干部,只因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他毫不犹豫地从中科院武汉植物研究所辞职到复旦大学当一名普通老师。“做到了这个成绩,已经可以坐在办公室里,指导着手下一批人干活了”,但他偏偏辞官去从事生命科学学科建设。正是钟扬对植物学的热爱推动他不走寻常路,逆向而行,体现出他对科学的真爱,体现出他对植物学科强烈的责任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真爱

他是一名科学家,又是一名教师。他爱生如子,把每一位学生当作一粒种子,细心地把每一粒种子培养成才。钟扬跟别的老师不一样,一般老师喜欢招基础好、天赋高的学生,他却常常招那些“特殊”学生、“问题”学生。杨桢是一名脊肌萎缩症患者,心底既有去著名学府深造的渴望,又有怕被拒绝的胆怯。最终,他鼓起勇气给钟老师去信,没想到,钟老师很快约他见面,不但鼓励他追求梦想,还指导他复习迎考。经过艰苦努力,杨桢考上了心仪的学校!

钟教授说“不能因为一颗种子长得不好看,就说他没用了是吧!”。“每个学生都是一颗宝贵的种子”。钟教授不嫌弃“特殊”学生、不放弃“问题”学生,体现出一位教师内心对学生无私的爱,对教育真正的爱。人们常说“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疼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对学生的爱是教育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也是师德师魂的核心。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细爱

早上的实验室,钟扬总会习惯性多买几份早饭,“早上一些孩子常常不吃饭,伤胃”;野外科考,他白天总会坐在最颠簸的车尾,夜晚却总坚持坐在副驾驶座,陪司机聊天,让学生抓紧睡会儿;高原上氧气宝贵,他都是留给学生,自己难以支撑却安慰大家“我习惯了,没事的”。2015年脑溢血后,钟扬还在病床上一边吸氧,一边坚持指导学生。

钟教授不仅在教学上给学生以关爱,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时时处处体现出对学生的关爱。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还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他作为长者,不是让学生照顾他,反而是他处处照顾学生。只有在灵魂深处有了爱,才会在各类生活细节中,体现出这种无微不至、细心的爱。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大爱

钟教授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点,用心培养每一位学生。有学生热爱课堂教育,钟扬就把国际学生课程交给她,经过几年锻炼,她如愿进入复旦附中国际部工作;有学生对科研“不感冒”,却对国际事务与接待兴趣浓厚,钟扬就找相关事务让他做,如今,这名学生就职于丹麦领馆。学生杨桢的身体不允许外出,钟扬为他量身定制一条做生物信息学的路,用整整6年时间手把手辅导他做科研。如今杨桢已是中科院副研究员。

钟教授说“好的教育不是塑造孩子,而是给他们以支撑和帮助,让他们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这句话给我深深的思考,“塑造”是努力把别人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支撑与帮助”是努力让别人成为他最优秀的样子,是做他人的铺路石,是从对方的角度去想问题、找出路。这是一种大爱,一种更高层次的爱。

作为大学教师,对科研的爱是做好科研的基础,对学生的爱是做好教育的基础。从钟教授的身上,看到一位教师全方位的爱,小到生活细节中的细爱,大到对学生因材施教、人生规划的大爱。这一切,都值得我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