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重庆邮电大学 - 《重庆邮电大学报》

传承弘扬伟大精神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作者:许光洪  重庆邮电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    
2021-05-15     浏览(73)     (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就这些伟大精神作出了重要论述和深刻阐释。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鲜明地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创新决胜未来,改革关乎国运。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2020年9月科学家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2021年2月初,在贵州视频察看“中国天眼”现场时,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广大科技工作者“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加快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在一些领域要保持领跑优势,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有强烈的独立自主意识、自力更生理念。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提醒和告诫:“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众所周知,信息通信领域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比如高性能通用芯片及其光刻机蚀刻机等设备材料、导航定位系统,已经尝到苦头,必须把握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我们要从富起来到强起来,亟需高质量科技供给,必须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构建起基础研究原创、底层技术自主、标准规则自定的科技创新体系,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有勇攀高峰的雄心壮志、百折不挠的闯劲韧劲。马克思有句名言:“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上攀登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事实上,自现代科学体系形成后,无论宏观微观世界的科学探索,都在寻求极限条件下的突破。例如,集成电路领域的摩尔定律,如何打破摩尔定律极限,实现高性能的突破,科学家正从电子芯片到光子芯片展开攻关。同时,应当看到,光子芯片能否取得突破、开辟新路径,能否从实验走向工程化产品化运用,都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对这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领域,我们可以支持学校有关科研团队,一是不放弃不松劲,二是拓宽新思路新路子,坚定地把多条路走遍走通。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要有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指出:“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集合精锐力量,作出战略性安排,尽早取得突破,力争实现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从跟跑向并行、领跑的战略性转变。”要下大功夫,实现技术大突破、战略大转变,必须抱团作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攻坚克难。过去的“两弹一星”如此,近年来的载人航天与探月、北斗导航、载人深潜等更是如此,走出一条“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中国特色科研攻关路子。

伟大精神铸就丰功伟业,伟大精神引领奋斗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要呼唤伟大精神,传承伟大精神,弘扬伟大精神。我们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并在应对挑战的斗争中、在化解风险的攻坚中、在干事创业的实践中,不断丰富、积淀、凝结新的伟大精神。

重庆邮电大学办学七十多年来,之所以能取得3G等标志性科研成果,同样是整合攻坚力量,发挥核心骨干的引领带动作用,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几年,夜以继日,任劳任怨,苦干实干。其辛劳付出所凝结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团结奉献、敢为人先等宝贵精神,在学校“世界一流学科攀登计划”实施过程中更需要传承发扬。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完善以健康学术生态为基础、以有效学术治理为保障、以产生一流学术成果和培养一流人才为目标的大学创新体系,勇于攻克“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嘱托,坚持党的领导,以伟大精神为引领和支撑,传承和弘扬重邮人“通信报国”的红色基因、

“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和“舍我其谁”的奉献基因,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坚持战略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责任导向,以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服务大成果为重点,构建有组织的科研创新体系,促进学校科研工作上台阶,力争在未来通信、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智能微系统、网络安全等领域领跑国内国际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