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复旦学生一年打卡图书馆1424次”的话题引起诸多网友的探讨,大家纷纷感慨“怪不得能上复旦”。当事人谦虚地说:“这样的同学很多。”这正反映了诸多网友时常拿来调侃的“比我聪明的人还比我努力”,但同时,又与年轻人的另一重呼声——“躺平”形成鲜明的对比。近期,躺平成了互联网的一个高频词汇。网名为“好心的旅行家”贴吧用户发表帖子分享的自己彻底躺平的经历,被火速传播破了圈;清华大学一位同学开设了《摸鱼学导论》这一课程,选课学子多达千人;豆瓣“躺平小组”成立,迅速聚拢了三千多位组员……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分享如何“躺平”:或是在工作时间想方设法“摸鱼”;或是拒绝参与竞争,对诸多事情抱持无所谓的态度;抑或减少自己的欲望,以期获得一种轻松的生活状态。
然而,何为“躺平”?躺平与懒惰的界限又在何处?躺平,意为对任何事都不会有任何反应或者反抗,内心毫无波澜,表示顺从的心理。躺平现象的产生与社会近些年来的一系列构造性变动有关:随着经济高速增长的红利期结束,大学扩招后带来的大量高学历人群又进入市场,他们需要在有限的资源下与无数人展开剧烈的竞争,却面对激烈竞争不愿意迎难而上。于是,就有了“躺平”的观念,不去竞争、不愿奋斗。
如果说最初“躺平学”里的躺平是一种偏哲学意义上的探索,而且带有一丝调侃,那么当下的“躺平”则更多是指年轻人在面对内卷时感到无力或者无所谓,由此选择躲进舒适圈过一种低欲望生活。
但当“躺平”成为一种生活状态,此时的生活,虽然平静如一潭死水,但终究无法窥见大海波澜壮阔的乐趣,索然无味。何况,当躺平被过度推崇,逐渐成为一种主流,那么历史滚滚向前的车轮,又将由谁来推动?一代年轻人在互联网上叫嚣着要“躺平”,然而,已故袁隆平院士在90多岁高龄,还在三亚南繁基地搞科研,依旧坚持每天下田,在病危之际还在关心稻子的长势。他在生前曾说:“对事业的追求就是乐在苦中,搞农业科技工作是很苦的,整天在太阳底下晒、在泥田中踩。但是因为有希望在那里,会出好品种,所以乐在苦中。如果没有希望,盲无目的,就不会有乐趣。”这才有了最高亩产1045.4公斤的杂交水稻,才有了十几亿人的温饱。
互联网上的躺平,真的是一场席卷年轻人的时代浪潮吗?君不见,神州十三升空时,一句慷锵有力的“北京明白”进入大众视野,发声者正是一位27岁的神舟十二号任务中的北京总调度,若没有他对浩瀚太空孜孜以求的探索,那一声“北京明白”何以响彻神州大地?君不见,各省大学生村官报名人数早已破万,作为年轻一代,他们选择与“躺平”背道而驰,将用青春扛起中国梦。即使互联网的“躺平”言论甚嚣尘上,我们依旧可以在身边,发现奋斗的美好。
互联网作为一个公共平台,当一些言论足够吸引人的眼球,便会被广泛传播,形成一股网络浪潮,躺平亦是一种被互联网放大的情绪。即便大家热议躺平,但身边每一个人,都还在为明天而努力着。不妨在“躺平”热潮中保持冷静,做一个认真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