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解析胡适
作者:欧阳哲生选编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年10月第1版
校图书馆索引号:K825.OYZ
胡适是20世纪中国学术界思想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也是中国风云变幻的政治生活中引起诸多争议的人物之一。有学者在评价胡适及其学说时曾经这样说过:“在历史上,我们常赋予那些在一个时代起着关键作用或导向意义的人物以特别显赫的地位,甚至以他的名字命名一个时代。如果我们要选择一位代表‘五四’以来中国文化发展趋向的历史人物,作为这个时代的代表或象征,胡适无疑是最具挑战意义的人选。”我们认为,这位学者对胡适的这番评价,胡适是受之无愧的。
胡适生于1891年,安徽绩溪人。19岁赴美留美,1917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倡导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运动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胡适曾历任中国公学校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校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名誉秘书;抗战期间,一度出任驻美大使。曾先后创办或参与编辑《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月》等刊物。1949年离开大陆后,寓居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病逝。
胡适属于通才型的大家。他常说,哲学是他的“职业”,历史是他的“训练”,文明是他的“娱乐”。其论学涉及文学、史学、哲学、语言学、民俗学、宗教等领域。在学科分工日趋专业化的现代,如果以某一学科的具体成就而言,也许不难找到与胡适相匹敌,甚至超越胡适者,但像胡适这样在诸多领域都有着非常卓越的成就的人,则实属罕见。正是由于胡适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杰出地位和重大影响,他的为人处世、治学路径、思想风范、道德操守、婚恋逸事等,长期以来一直是海内外所广泛关注、评论的话题。在中国大陆,由于种种原因,在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那场“胡适大批判”开始至“文革 ”结束为止的这段时间里,对胡适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禁区。然而,改革开放以后,这一禁区开始有了突破,然后一步步往前走,一步步拓宽研究面。近二十年来,胡适研究经过一批研究者的努力,逐渐变得不那么“敏感”了。时下各种各样胡适的选集、文集到处流行,研究论文和著作也不断涌现。胡适研究的这种突破与发展,是与中国现代化事业同步发展的,是新时期中国学术繁荣的一道新的风景线。
为了帮助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近二十年来海内尤其是中国大陆胡适研究的一些状况,编者特选编了这部《解析胡适》。本书分为六个章节,分别题为“第一辑:总论”、“第二辑:重估胡适的思想”、“第三辑:胡适的学术世界”、“第四辑:胡适的人缘与情缘”、“第五辑:“胡适与中国新文化”和“第六辑:胡适文献与史料钩沉。”每个章节又由若干篇出自不同学者之手的独立的文章所组成。例如,在第一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由唐德刚撰写的“胡适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作用”和由林毓生撰写的“平心静气论胡适”等文章;在第四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由郁之撰写的“毛泽东与胡适”和由陈漱渝撰写的“胡适与鲁迅”等文章。这些文章都是从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大量研究胡适的文献资料中精选出来的,探讨的范围涵盖胡适的历史地位、自由主义思想、学术成就、人际关系等等,反映了海内外学术界研究胡适的最新动态。我们衷心希望,本书能为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年读者了解胡适以及发生在20世纪的中国新文化运动提供一点帮助,我们希望,本书能为人们重新认识和评估胡适的功过是非提供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