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在地球上的历史已经有二十五万年, 四大洋、 七大洲, 从白雪皑皑的南极, 到阳光四射的赤道, 从慕尼黑的汽车工厂, 到中国南方的集市, 人类的足迹遍布了全球, 同时, 人类的语言也遍布了全球。 语言的多样性也正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 讨论语言的多样性也正是讨论人类文化的一个必要过程。 国与国之间语言的差别是语系, 而省与省之间的差别, 便是方言。
汉语的方言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基本分为十大类, 而类与类之中又会有不计其数令人咋舌的口音。 据教育部文献记载,汉语方言通常分为十大方言,即: 官话方言、 晋方言、 吴方言、 徽方言、闽方言、 粤方言、 客家方言、 赣方言、 湘方言、 平话土话。各方言代表各自的来源地,如粤方言流行于广东广西一带,湘方言流行于湖南……尤其是中国南方, 其方言种类之多, 能达到 “五里不同音, 十里不同调” 的地步。往往北方人来到南方, 会被南方数不清的方言给聊得云里雾里。但是, 种类繁多的方言又何尝不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个有趣现象呢?
汉语方言的种类繁多,是历史变迁、 人口迁徙、 地理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形成的。 汉语方言便是历史上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汉族人向四周迁徙形成的。在远古时期, 汉语是在比今天小得多的范围内使用。 当时汉族居住的中心是黄河流域陕西、 山西、 河南一带, 周围是使用非汉语的其他民族, 这些民族主要有东夷、 南蛮、 西戎和北狄。到了周朝,汉语的使用已扩散到边远的地区了。以后的几个世纪, 说汉语的人一直向外扩展, 渐渐分布到了今天这样广阔的地域。 汉族历史上有三次重要的人口迁徙。首先是北人南下, 其次是东人西徙, 最后是中心区向边疆移动。北方汉族向南的大迁徙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西晋末年至五胡十六国时期, 北方陷入兵荒马乱之中, 黄河中下游一带的汉族人开始扶老携幼纷纷向南迁徙。他们渡过淮河、 长江, 来到江西中部一带。第二次是唐代末年至五代十国时期,黄巢起义的战火迫使河南西南部、安徽南部以及南迁江西的移民继续往南迁移, 到达福建西部及江西南部一带。第三次是宋末元初, 蒙古元人挥戈南下,北方人再一次向南迁徙。这次南下的人进入福建、广东、广西,甚至有人渡海来到海南岛、 台湾。这三次主要是北人南下,把汉语带到了南方原来使用非汉语的地区。
明清两代,东部的人向西部的四川、 湖南、 湖北、 云南等地迁徙; 山东东部 (胶东半岛) 和河北的人向东三省迁徙 (即闯关东) , 山西和陕西人向内蒙古迁徙 (即走西口) 。 由于汉族这几次大迁徙, 汉语就从原来只使用于黄河中下游一带的一种语言变为今天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语言。
对于方言,我们都应秉持着尊重、保护和使用的态度。 普通话是我们走遍中国交流的工具, 英语是我们行遍天下的工具, 而我们本地的方言更是我们自己的母语。现在有很多年轻的后一代已经不会讲自己本地的方言了, 这其实是一种可悲的现象, 如果大家都不去保护方言, 再过几十年, 我们的本地文化将会消失的一干二净, 再无可寻。有一档叫做 “品城记” 的节目, 一直坚持以粤语作为节目用语, 以传播粤语文化、 保护粤语方言为目的, 吸引了一个又一个热爱粤语的人。我们要学习汪涵叔叔, 勤于学习, 既保护本地方言, 也保护其他的方言, 增加中国语言的线下丰富性。
希望大家一起重视起方言文化, 这是我们的根, 更是我们的魂。 百年后、 千年后, 后人还是能听着、 说着、 享受着自己的本地方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