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百年前这声“觉醒”振聋发聩,一群群新青年用担当点燃革命的火种;“来生还在种花家”百年后接续青春的火焰,一个个乐师学子踏浪而行,筑梦青春。
前浪未止,后浪亦奔涌向前。后浪入海军训时,鲜衣怒马展荣光,这一次是青春的续集。
9月18日,细雨朦胧,4105名乐师新“嘉”人齐聚北校区体育场,参加国防教育暨军训总结大会。25支连队身着戎装、口号嘹亮,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走过主席台;240名女兵手持匕首、喊声震天,一招一式干净利落;18名男兵匍匐、格斗,彰显男儿本色......那一天,满操场的呐喊声为你们,那一天,满操场的喝彩为你们,那一天,是你们成长的见证。
军训不长,但雨过天晴,你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着戎装 我们整装待发
身穿迷彩,头戴军帽,腰扎束带,脚踏训鞋。长长的队伍好似一条长龙蜿蜒在绿心公路上,10.5公里的拉练正是他们的大考验。一路上,红旗飘扬,他们干劲十足,步伐整齐。沉重的背包、越发无力的双腿,都没能使他们停下前进的脚步。
彼时,黄烟四起,在军训团的指挥下,他们迅速取出毛巾捂住口鼻,快速通过染毒地段;面对敌军袭击,他们灵敏地靠右卧倒;伤员自救互救,井然有序……这场拉练或许很累,但途中的欢笑声依然很多,或许很漫长,但归来的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这是对他们的坚持不懈表达的赞赏。
所有连队返程后,整齐地集合在操场上。此时,操场门口却出现了一个一瘸一拐的身影。他极力地想赶往自己连队,但无奈受伤的脚好似在阻挠他,但他依然顶着满头大汗朝前走去。他是20连的沈崇浩,在拉练途中,他的脚被磨破了,行走较为困难。面对伤员车,他用“不”回应,默默跟在队伍后面,成为他的选择。“不想拖累自己连队,也想要自己走完全程。”跟在队伍后面的沈崇浩知道自己会慢慢地落后于队伍,但他那颗坚持的心不容他放弃,最终他成功了。“10.5公里又怎样,脚受伤了又怎样,我照样走完了。”
都说战友情是最真挚的情感,他们同样在军训中得到了难得的友谊。“听吧新征程号角吹响,强军目标召唤在前方……”军训中途的短暂休憩,他们放声歌唱,拉歌、表演显得异常热闹。13连的队列中,两名女生被队伍簇拥在中央,一声声悠扬的歌声,盘坐周围的同学用手打着节拍,歌声与节拍声相得益彰。一曲终了,留下的是阵阵掌声。彭悦悦和魏馨忆就是表演的两人,她们俩因兴趣相投,在短短几天里,便成为了好朋友,同时也成为了13连的表演担当。在休息时,她俩总是手拉手,一起学歌、一起训练、一起等待休息时的表演,这好像已经成为她俩之间的默契。“有朋友一起,就会很快乐,连训练也都不那么累了,因为互相鼓励着很快就过去了。”
都说坚持是军训的收获,但绝不会是唯一的收获。有这样一个连队,他们的训练强度更大,训练的专业度更强,这便是特训连,15连的青毅就是其中一员。“当时需要我们做一个卧倒的动作,我没犹豫,啪的一下扑地上,就被选中了。”青毅在特训连的连长来选人时,凭借自身不怕苦的意志和顽强的身体素质,得到连长青睐,在进入特训连之后,他也如他的名字一般,如青松一般,毅力奋进。卧倒、匍匐前进、射击、格斗……是特训连要掌握的基本内容,一次次卧倒、匍匐前进,青毅的手臂、膝盖开始渐渐转红,汗水开始滴落,但他牙齿咬住下唇,眼神未有懈怠,他还在坚持!格斗中难免也有受伤,手肘处那猩红的血迹,那已经落疤的伤口在整条手臂上显得格外刺眼。虽如此,他依然选择冲在前方。“这些都不算什么,能接受这样严格的训练,能在军训结束那天展现成果,我觉得意义还是很大的!”
这一隅 独写精彩
南校区训练场西北角的25连,一边是喊声震天的“向右看”,一边是手臂挥舞空中的飕飕声;一边是声浪振动的“一二一”,一边是衣缝相互摩擦发出的沙沙声......
这是由特教学院50名听障生与180名健听生组成的25连,一个喊声和手势并进的连队。
训练中,唐天璐目不转睛地盯着教官的双臂,生怕错过一个动作,因为她必须通过观察教官的手势来判断下一个指令是什么。随着教官发出蹲下的指令,唐天璐迅速作出反应,十分钟过去,久蹲的压力使唐天璐的右腿感到疼痛,她右手紧紧贴住大腿,指甲扣住迷彩裤,腿部的酸痛使她的身体不自觉地颤抖,豆大的汗珠从涨红的脸颊滑下,她还在坚持!
艰苦的训练磨练了唐天璐坚强的意志,对于她而言,没有困难的动作,难就难在坚持,“我多次想过放弃,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我希望我能带动大家,做大家的榜样!”唐天璐比划着手语表达道。
一声哨声在南校区训练场划响,随着总教官一声令下,操场上的连队都席地而坐,认真听着总教官发言,可属于二十五连的场地上却有一位引人注目的姑娘,她身着军训服站在一旁,一会儿望向台上,一会儿转过头来,她的手不断地比划着,为连队里的听障生翻译。
这个姑娘叫刘婧,是2021级特教学院的学生,同时也是二十五连的一位成员。刘婧作为一位会手语能交流的听障学生,在连队里是大家的好榜样,在教官旁是教官的好帮手,四年前,出于好奇心和对听障生交流的渴望,刘婧选择了学习手语。“能帮助到他们我真的觉得非常开心,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以后我也会继续努力,为教官和同学们翻译。”看着可爱的同学、努力的教官,刘婧心里也一直有一个想法,“以前总有人说我们聋生除了听什么都做得到,但现在医疗技术发达,有的同学也安装了人工耳蜗,我想说,我们聋生什么都做得到!”
就在这一隅,只见健听教官欧奇的脖颈青筋暴起,脸颊通红,一边大声地喊出“向右看齐”的口令,一边对着自己的眼睛伸出两根手指,手臂带动手指整体拉到身体右侧,学员们就知道整体划一地向右看齐,排尾的听障教官王杰默契地和他打着配合,在队伍旁跺着脚,学员们便很自觉地跺起小碎步。队伍中,教官葛继鸿跑到队列前划了个“一”字,李钰琳教官指了指脚尖,学员们就有意识的用余光标齐排面。方阵外,黄连长手把手指导困难学员练习齐步走。
阳光下,细雨中,一幕幕都是独属于二十五连的精彩。
扛上枪 军人梦就此生花
“双脚呈八字,内侧着地,紧盯瞄准镜……”教官的声音此起彼伏,从这头传到那头。只见,军训学员一列排开整齐地趴在地上,按照教官的指令,摆正姿势,通过瞄准镜对准前方准心,全神贯注地等待着射击指令。“打开保险,自行射击”一声令下,只听“乓”的一声,顶针撞击弹簧的声音铿锵有力。
这是今年军训推出的特色课目——轻武器射击。三十度的高温笼罩着军训场,毒辣的太阳照射在学员身上,任凭汗珠不停地滴落,皮肤被晒得发红,也难掩他们对射击的热情。只见他们端正坐姿,以昂扬的精神接受接下来的考验,聚神会神,认真聆听着教官的讲解。
“该步枪口径5.8mm,为无托式结构,稳定性好;精确度高,枪身较短,平衡性优良,携带方便使其可全天候作战。”在教官讲到“95式自动步枪”,一款由中国人自己研制的步枪时,5连的朱翔骏眼中露出欣喜,他一直以来对枪支都很感兴趣,自己也会主动去了解一些相关知识。“这款机枪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造的好机枪,感觉很骄傲。”他的视线丝毫未从枪支上挪开过,他向往枪支,也向往军人征战沙场的豪迈,“我想参军,打真枪实弹,报效祖国。”
在教官们细心讲授枪支的结构、射击的要求时,20连的一名学员显得格外认真。他是来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木再帕尔,虽说他出生兵团,但也从未真正地见识到枪,只见他全神贯注听着射击要点,等待着真正的射击。“我没有想过会见到真枪,也很感谢学校提供了摸枪的机会。”木再帕尔接过枪支,在教官的指示下,在阳光的照射下,他如一名军人,流畅利落地完成射击,尽管汗水浸湿衣衫,他却依然目光坚定。“我从小就有一个军人梦,摸到真枪之后,那种油然而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加深了自己想要参军的想法。”
如果要问摸到真枪的真实感受是什么,“真的很重”便是19连周子涵的第一想法,如果要问枪支为什么这么重,“因为它的意义很重大,枪在人在,枪是军人的第二生命”便是周子涵的回答。周子涵的父亲是退伍军人,从小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她也练就了一身奋进向上的品质。“教官安排的任务,我都会认真完成,做到最好。”同是烈日炎炎下,一些学员的军姿已出现变形,周子涵的军姿却格外挺拔,双手紧贴裤缝线,双腿夹紧,身体微微前倾,眼睛目视前方,她眼中是坚毅,是不服输,是延续父亲军人精神的担当。
一排学员射击结束,另一排学员又接着顶上,他们用稚嫩的身躯托起沉甸甸的枪支,在教官的指令下完成一个又一个动作,在扳机扣动的那一刻,他们那种报效国家的炙热情感就如战场上的子弹一般弹射而出。
转身 亦是出征
面庞黝黑,军姿矫健,这是我们采访倪建国时的第一印象。抖抖身上的一身迷彩,回忆起了自己心里最骄傲的“出征”。
凛冽的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倪建国和他的战友背着近三十公斤重的背包,在厚重的积雪中缓慢行进。2018年9月份,倪建国踏上了驻守边疆的征程。部队驻扎地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西藏玉麦乡。这里也是全国人口最少的乡,最少时仅有3人。在玉麦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边防巡逻,倪建国所在部队负责的巡逻点在海拔四千五百米之上,时常遇到大雪封山,一脚下去,雪深齐胸。倪建国说起那段日子,脸上满是向往,他说:“选择参军入伍,而且是驻守边疆,是我最大的荣耀。”
此刻,操场东北角,一连的姑娘们正在练习摆臂动作。骄阳炙烤下,汗水浸透了衣裳,帽檐里头发闷热不堪,她们目光坚毅,看向前方,手臂微微颤抖着。连长倪建国在队伍中穿梭着,“手臂抬高保持住”,他边说边纠正学员的动作。
对于军训,倪建国说:“军训的意义不仅仅是强身健体,而是每个学子都应拥有军人战士般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始终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放在心里、落到实处。”
“聋人和健全人在军训中是完全平等的,这也让我坚定了参加预备役的信心。”25连的黄佳欣用手语比划道。
大一参加军训时,因为没能完全掌握手语,连队的杨潇学姐就一直帮助她,这让她很感动。如今杨潇已参军入伍,黄佳欣继续接续着预备役的迷彩梦。今年已是她参加预备役的第三年,临近毕业,她心中的迷彩梦却放不下,于是她推荐了自己的学妹来参加预备役,希望聋人教官成为军训里平凡而美好的一道风景,让每一届聋人新生都能在这里度过最珍贵的“大学第一课”。
北校区训练场上,各连队已经开始组织训练了,八连的气氛却显得格外凝重。几个胆大的学生偷眼一瞧,只看到面前的教官冷着脸一言不发。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同学们心中愈发忐忑。
原来今天第一次集合,主席台上指挥员已经开始讲话,八连的同学们才姗姗来迟。懒散的作风着实让杨坤梅非常“恼火”。“军训开始的那一刻,穿上迷彩服的时候,就要把自己当军人看待。”听着教官的一字一言,八连的同学这才意识到:军训,不是儿戏。
杨坤梅是20级的一名预备役教官,今年是她第一次带军训。训练场上的杨坤梅看着十分“不好惹”,训练场下的她却是个特别温柔细致的人。
“有没有好一点?”“要不要再喝点水?”第一次见到她时,她正蹲在一个同学面前轻声询问着。面前的女孩额上凝着细小的汗珠,脸色苍白,杨坤梅看着她,脸上写满了担忧。过了片刻,她终究还是不放心,折返回来把学员搀扶着带到伤兵连让医生看过才放心离开。
军训场,对于教官来说也是一次出征的续集,一次梦想的传递,一次温暖的相遇。
采访手记:军训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旌旗漫卷,少年傲立。14天,我们有幸见证了4000余名少年的大学第一课。这一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练习几个队列动作那么简单,军训不仅能够展示国防教育的魅力,更是同学们心中爱国爱军观念的种子。看着他们从一开始的不太守纪律、懒散到后来的坚毅、昂扬,这都是他们在这场军训中收获的宝贵精神财富。军训最后的汇演是考验同时也是对他们十多天训练的肯定,他们用热情与斗志诠释了这场精彩的汇演。
“前进,前进,向前进……”少年们眼含热泪挥手告别昨日青空,也满含激情迎接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