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的夏季,我来到贵阳,走进黎平会议纪念馆,开启了一场红色之旅。历史中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何以艰难?处于历史转折点的遵义会议为何召开?这次暑期实践研修,给了我答案,也使我明白: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并将其传承下去,是新时代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1934年12月,中央红军占领贵州黎平,中央政治局召开紧急会议,探讨严峻形势下的红军行军方向。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等同志赞成毛泽东的主张,但李德等人坚持到湘西去。经过激烈争论,会议接受毛泽东的意见,红军改向黔北挺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12月底红军行进到乌江南岸的猴场,提出首先在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然后向川南创建新的川黔边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为遵义会议召开奠定了基础。1935年1月遵义会议召开,深刻总结第五次“反围剿”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等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取消“三人团”。3月召开的苟坝会议,重新成立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新三人团”,使遵义会议的正确决策真正贯彻实行。从坚守湘江到挺进贵州,看似水到渠成的策略,却是毛泽东等人与当时的错误决策据理力争、不断探索的结果,这一决策,历经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苟坝会议等系列会议最终确定。这是在极其危机的时刻,党的领导人坚守以革命事业为中心,坚持正确路线指导,为中国革命开启关键转折的长征精神的展现。
黎平,这个中间低、两边高的翘街,充满了古风古情,也荡漾着革命的热情。翘街大牌坊进门就是红军广场。红军广场向里是一个向下的台阶,走下去就是中间低的一条街,街的另一头是向上的阶梯,整条街形似两边翘起的扁担,站在扁担任一高侧,都可以俯瞰整条街景。毛泽东当年生活的宅院,则在“扁担”一头两侧延伸的一侧,一条曲径通幽小路上去,却可以不需再走回头路出来。走在翘街,到处洋溢的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义勇军进行曲》等红色歌曲,激荡着革命的回响。走进黎平会议纪念馆,首先看到的是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还有毛泽东等9位中共领导人的铜像,以及矗立着的“入党誓词”。在这里,我们又一次重温了入党的庄严宣告,脑海中涌现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低沉威严的纪念馆长廊,展示的是一个个英雄的事迹。
从大学时代到成长为一名思政课教师,十年的追寻,伴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党史、党政等的学习研究,长征的故事使我思想得以升华,更加坚定心中的这面旗帜——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伟大旗帜,每一名党员必须信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做马克思主义、做中共党史的积极传播者。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教学工作,把对历史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思政课教学,倾心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读懂党的历史、理解革命的精神、弘扬革命的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并继往开来,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