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伟大的奇迹

——读《红军长征记》有感

作者:刘威    
2021-10-29     浏览(96)     (0)

这篇文章讲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奇迹,通过真实的长征故事和叙述,感受到了生与死的搏斗和伟大的力量。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创造的英雄史诗,体现了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艰苦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豪迈精神。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红军战士。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八十五周年,八十五载征程波澜壮阔,八十五载初心历久弥坚。从传播革命火种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到领航复兴伟业的巍巍巨轮,在这八十五载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宝贵经验和精神财富。在这个历史性时刻回顾长征奋斗历程,启航新的征程,正当其时、恰如其分。

而《红军长征记》(原名初为《二万五千里》)便是这样一部能够带领我们回顾长征奋斗历程,感悟长征精神的宝贵书籍。我通篇读完之后,认为这本书是一本伟大的书,书中所描写的长征故事与历程,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为何我认为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伟大是指红军战士经历五次反围剿之后,依然对革命的前途抱有信心,依然决心跟党走,在经历了艰难万险之后,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保存了革命的火种,这便是我愿称长征伟大的原因。奇迹是指一年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红军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到达了胜利的终点,这便是我愿称长征是奇迹的原因。

另外,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真实的故事往往最具打动人心的力量,我通过读这本书中的故事,感受到了这种伟大的力量,产生了共鸣,所以我愿将长征称为一个伟大的奇迹。

你看,李雪三的《紧急渡湘水》,描写了红军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的壮烈场面:“天色苍茫,黑幕笼罩着大地,高高低低的大路,13师紧急向着湘水前进了。‘不掉队!’‘不落伍!’一口气跑了90余里,天还未亮,已经到达湘水河边。”莫文骅的《在重围中》记述了渡湘江那段惊心动魄的战斗,头上有飞机轰炸,后面有追兵,红军队伍被打乱,自己的马也险些丢失。然而红军凭着顽强的精神,强渡湘江,摆脱了敌人。童小鹏的《残酷的轰炸》记述红军在四渡赤水行军中遭受敌机轰炸的悲惨场面:“走到被轰炸的地方,真是使人目不忍看,耳不忍闻,炸伤的同志是在辗转反侧的叫痛,是在可怜的哭啼,是在要求同志们对他帮助。他们手足断裂了,头脸破烂了,身体炸伤了,他们的鲜血仍在不断地流,然而在同志们安慰时,仍表现他们为革命的决心,不因其负伤而稍减其坚决的志气,相反地更加痛恨我们的阶级敌人。”这些真实的记录说明,长征绝不是轻松的漫游,而是生与死的搏斗,是用鲜血和泪水、汗水交织的战斗历程。感受这些叙述,才会使后人对长征有一个真实的认识,才会让后人了解到那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历史是人创造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创造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记》的每一篇回忆都体现出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与艰苦的自然环境做斗争的豪迈精神,也就是长征精神。其中,周士第的《吃冰琪林》讲述红军干部们在海拔5000米的打鼓雪山顶上,用冰雪加糖精自制“冰琪林”,谈笑作乐,表现红军不畏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文章中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那么平常,将伟大融入了平凡,无疑是红军长征精神最突出的体现。

读完此书,我明白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而已。我们的新中国是红军战士用鲜血保卫的,我们的岁月静好是红军战士用生命换来的。没有人生来就是战士,没有人生来就是英雄,更没有人能真的不畏生死,但昔日的先烈们能甘愿冒着枪林弹雨,无怨无悔、前仆后继地冲锋陷阵,凭的不仅仅是热血豪情,更是为了心中的信仰和人民的幸福。他们真的很可爱,很令人敬佩。虽然那段岁月已经过了85年,但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了那些红军战士,他们会永远留在我们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