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百廿华诞映华灯

作者:文/徐荣先 李思雅 摄/江涵 田晨阳    
2021-11-10     浏览(365)     (0)




  夜幕降临之时,你点燃灯火,华灯初上;沐于华灯之明,我将火种延续,华灯永光。——题记
  2021年山东大学迎来百廿华诞。10月15日校庆当晚,夜幕降临时,在中心校区音乐厅候场室,一群年青人正在忙碌而有序地进行着开场准备。他们,是原创话剧《华灯初上》剧组人员。此刻,他们激动不已——经过精心编排,终于在聚光灯下、观众面前,呈现精彩动人的表演。
  《华灯初上》是由山东大学玩家剧社推出的大型原创话剧。此剧以新中国成立后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兼党委书记华岗同志为原型,结合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风起云涌的社会背景,紧扣其“战士、学者、校长”三重身份,全景式讲述华岗青年时代如何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出狱后担任《新华日报》总编辑、在山东大学担任校长期间创办《文史哲》的故事。《华灯初上》通过话剧的形式,重温党史校史,将传承百廿的山大精神从舞台带向现实,让更多人汲取前行力量,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话剧上映以后,反响热烈,受到师生一致好评。华岗先生的两位女儿华丹坡教授和华滇珂教授作为特邀嘉宾观看演出并给予高度肯定。

时空碰撞 灯火如炬

  学院2019级本科生万烨,是《华灯初上》总导演,此前,她还导演过另一部党史教育题裁的话剧《火种》。因此,平时她总爱称自己为“万火华”。
  万烨和编剧们以向阳编写的《华岗传》为主要素材来源,大量查阅相关党史、校史文献,确保编剧过程中历史资料的真实性。在此基础上,他们进行了大胆的艺术性创作。《华灯初上》第三幕的背景被设定在一艘船上,剧中也反复提到“古老中国的航船”。“这一艘船被编剧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是那时中国各大势力逐鹿的战场,是承载了亿万万中国人民命运的寄托,它在一片黑漆漆中摸索航行,唯有共产主义的火种才能照亮它前进的方向。”话剧创作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和象征手法,极大增强了文学性、艺术性,让观众在时空碰撞之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除了创作手法的巧妙应用,万烨和编剧团队也十分重视台词本身。“第一幕恽代英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人要不盲目,需要自己睁开眼看。’这一句话编剧参考了恽先生原话,它不仅适用于当时,对当下的我们仍有启发。信息时代下的我们面对纷杂庞大的各类讯息,更是需要有这样一份理性的态度与辨别能力。”
  谈及《华灯初上》的意义时,万烨表示:“我不敢说有特殊的意义,但我们玩家剧社努力去展现这样一部话剧,本身就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她认为,话剧能够让观众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历史,回溯共产党人走过的历程,然后思考为什么像华岗一样的青年知识分子会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潜移默化中助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从9月到10月初,对于一部近两个半小时的戏剧而言,排练时间很短,而且我们深知自己责任重大。从台词到动作到灯音配合,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我们去不断磨合。另外我们从没有面对过这么庞大的一个剧组——所有的演职人员一共有74位同学,分布在18个学院,济南各校区都有同学参与。从大一新生到研二学长,年级跨度也非常大,很有挑战。但是,我们剧组所有人员都选择了迎难而上,都想竭尽全力奉上一出精彩的表演,为百廿校庆献礼。”

传承历史 赓续奋进

  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彭天宇,在《华灯初上》中饰演华岗。“他是一位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实践主义者”,这是彭天宇对角色的理解。一方面,华校长有着崇高的信仰;另一方面,他先后担任《新华日报》总编辑和山东大学校长,通过影响舆论和教书育人的方式将革命理想付诸实践。
  在排练的过程中,彭天宇尽可能地还原华岗校长的高尚风骨和精神面貌。在细节之处,彭天宇则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尤其是在对待葛琴和学生时,他竭力表现出华岗温情的一面,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华灯初上》第五幕讲述的是华岗担任山东大学校长,与教授们合力创办《文史哲》的故事。彭天宇研究生导师正是《文史哲》编辑部的一位老师。彭天宇也经常学习《文史哲》:“《文史哲》是文科学报之王,它引领学术风潮,政治立场鲜明,在海内外人文学界卓有声望。”《文史哲》也是山东大学“文史见长”这一传统的体现。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学术的精神,以求真为根本,以经世为宗旨,崇尚专精之学。另一方面引入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在辩证法、唯物论的指导下,文史研究焕发出新的生机。
  “如果能够回到过去,我最希望向华校长表达我的崇拜之情。既有对他才华的钦佩,比如他将唯物辩证法引入鲁迅思想的研究;也有对他人格的敬佩。”回忆这一个多月的排练过程,彭天宇有很多话想对华校长说,但千言万语,最终汇成了“崇拜”两个字。
  这次饰演华岗,彭天宇受益匪浅:“作为山东大学的一份子,用实际行动献礼百廿;和玩家剧社的朋友共同完成一个目标,是很幸福的事。当然,也积累了更多的舞台经验,自己获得了锻炼和成长。最重要的是,从华校长身上学到了一些非常宝贵的精神品质。”

价值传递 风骨永续

  “这部剧非常好,真是沁人肺腑。”华丹坡、华滇珂如此评价该剧。演出结束后,她们走上舞台,和剧组、演员亲切互动,并激动地对彭天宇说:“你演得很成功,真实感人。”
  华丹坡教授也对《华灯初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比如,华岗的狱友不仅有底层的劳苦大众,还有向明、任作民。他们三人在狱中发起绝食斗争,这些革命者之间相互鼓励的事情也可以在剧中有所体现。
  1930年,华岗翻译了《宣言》(初版时采用伪装本形式,书名删去“共产党”三字,只保留“宣言”二字,出版社署名为“上海中外社会科学研究社”),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部由中国共产党人自己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当时我父亲白天编写《列宁青年》,组织示威游行等活动,晚上点着煤油灯偷偷看陈望道的译本;还得换好多个地方,化妆伪装,把书藏身上。”华教授动情地讲述华岗先生当年翻译《宣言》的艰辛与不易。环境险恶、居无定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字斟句酌便是华岗先生翻译《宣言》的真实写照。
  华教授对华校长的一生进行了一个这样的总结:“可以说他一生就是编辑报刊,著书立说,学习研究马列,矢志不渝终生传播马列,对共产主义事业有着无比坚定的信仰。”无论是在战争岁月或是和平年代,无论是面对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的折磨,华校长始终不言放弃、笔耕不辍,书写了他跌宕起伏、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当提到华校长有一次独自去西康执行任务,吐血晕倒在路边时,华教授眼里满是泪花。
  华教授至今仍在做着华校长资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工作。她说:“对华岗的思想、事业进行研究、梳理,将他的非凡勇气和高尚精神发扬光大,是对他最好的纪念!”
  “人生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真心诚意对待身边的人,竭尽自己的力量爱护他们。”这是华教授给后辈学子殷切的寄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百年征程波澜壮阔;也是山东大学建校120周年,山大始终秉持“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宗旨,百廿初心历久弥坚。一部《华灯初上》,致敬华岗校长,致敬新的时代——永葆坚如磐石的品格,挺立中华民族的脊梁。

(文/徐荣先 李思雅 摄/江涵 田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