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长沙理工大学 - 《长沙理工大学报》

【记者观察】碎片化阅读是否可行?

2021-10-21     浏览(108)     (0)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及其相关的电子设备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碎片化阅读也已悄然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是碎片化阅读?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阅读现象?碎片化阅读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好还是坏?

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

  碎片化阅读,最典型表现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
  不少同学表示,碎片化阅读为他们带来了不少便利。汽机学院车平治同学早已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因为这可以让他充分利用零碎时间。他的课程数量多、上课地点不集中,一天内要在宿舍、食堂与各个教学楼之间往返多次。为了不白白浪费课余时间,他在赶路时,利用手机背记四级单词;在就餐排队时,手捧专业书认真阅读,并且标记好所读位置,方便下一段碎片时间继续学习。“虽然时间不连续,但是我可以借助这些细碎的时间段及时、准确地解决学习上的疑难杂症。”
  艺术学院仇杨慧同学是考研大军中的一员,她关注了不少与专业有关的公众号,有空就会看一看。这些公众号推送的许多设计热点和案例,对她在备考期间遇到论述题时举例佐证论点有很大帮助。“这样的阅读方式丰富了我的知识面。”
  也有同学承认,碎片化阅读给自己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电气学院封世玉同学在大一有空时,经常会用手机浏览各大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从天文地理到生活常识,从时事热点到科幻故事,他都广泛涉猎。但是渐渐地,他发现自己在阅读时有些力不从心。“关注的资源太多,每天想看的东西也太多,反而成为一种负担,让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盲目汲取信息,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5分钟看完一部剧”“10分钟读完一本名著”“8分钟带你了解一段历史”……能动学院于同学既渴望了解历史经典名著,又不愿花太多时间去研习,所以选择这些“压缩包”来浏览。但是,在好几次与人聊天谈到某部电视剧、某本名著或某段历史时,他想插话却仍不知道从何谈起,“我只知道大概脉络,却不知其中的细节、情感,说明之前的阅读积累就像囫囵吞枣,没有真正消化。”

收获与阅读内容有关

  为什么同样是进行碎片化阅读,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呢?通过对同学们阅读习惯和阅读内容的观察,记者发现,区别主要在于同学们到底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系统学习,还是只阅读一些零散的碎片化信息。
  早在北宋时期,六一居士欧阳修提出“读书三上法”,即马上、枕上、厕上,本质就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阅读,但其阅读的内容并不碎片化。车平治深以为然:“碎片化的时间合理利用好,其效果不亚于坐下来长时间学习。”
  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电子阅读、视听化阅读和移动阅读随处可见。同学们可以随时随地从网络上获取信息,但是“获取信息”不等于“积累知识”,“知道信息”也不等于“掌握知识”。文新学院宁子璇同学就表示,“通过前不久的新闻,我们都知道了载人飞船顺利升空,但什么是载人飞船?它的构造怎么样?人类怎么在上面工作、生活?只有进一步深入学习,我们才能真正掌握相关知识。”
  碎片化阅读也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由于获取信息的平台和渠道越来越多,海量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让不少人逐渐迷失、丧失了深度思考的能力,在信息洪流中“随波逐流”。“现在的新闻一个接一个,上一个新闻还没了解透彻,下一个又来了。”封世玉阅读时吃力也是因为如此,“其实这些信息就算知道了,也不一定能在我们生活中发挥多大用处。”

系统阅读,边读边思考

  尽管碎片化阅读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我们也无须忧心。既然这是科学技术和媒介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必然趋势,那我们不如直面其弊端,对症下药。
  “知识是无穷的,信息是海量的。为了防止信息结构错乱,我们应当合理构建并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计通学院殷苌茗老师表示,电脑AI是根据用户喜好来推送信息的,若用户平常喜欢的东西越有益,那AI推送的信息就越有营养,“因此我们要做好信息筛选,合理利用大数据信息推送机制,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在他看来,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碎片化阅读为我们高效掌握关键信息提供了便利,“只要使用得当,碎片化阅读就可以变为一种值得相伴一生的学习方式。”
  文新学院王春晓老师把碎片化阅读当作生活的一种补充。在她看来,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阅读关注自己感兴趣的科研话题、前言学术进展,利用碎片化的时间把成系统、同主题的知识多次、少量地啃下来,“它其实是一个补偿性机制,可以让我们拓展地去阅读。”
  其实,习近平总书记也会进行碎片化阅读,他曾在2013年五四青年节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他还建议大家:“争取每天挤出一定时间读书,特别要善于把各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读书。”在他看来,阅读时“要带着问题读书,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加强读书学习,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由此可见,碎片化阅读并没有“原罪”,我们应当远离的,是那些所谓“速成”的文化快餐;应当避免的,是大量“浅阅读”带来的思维表面化。合理利用好碎片时间,以沉静取代浮躁,带着清晰的目标感和自控力去阅读,我们才能真正学有所获。(学生记者 王馨瑶 陈遥 罗皓仁 刘清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