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农业大学报》

夏同龢状元第

2021-10-08     浏览(757)     (0)

文章介绍了贵州麻江状元夏同龢的生平事迹和故居,他自幼随父奔走各地,见多识广,是清朝末年的状元,也是贵州出现的第二位文状元。状元第等人文景观修复修缮,体现了麻江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和开眼看世界的渴望。


夏同龢状元第位于贤昌布依族乡高枧村,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面积 542.37 平方米,目前保存完整。 登状元府邸,入眼魁星里水榭阁廊,移步换景过励志亭,踏狮山山门坊远眺文笔塔,素管话河山。

挥毫跻皇榜 数步丈乾坤

明朝洪武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 1389 年,夏同龢的先祖“从征率兵入黔”, 由江苏南京随戍边部队来到贵州,后定居麻江县高枧堡,此后便世代居住于此,迄今已六百余年。 夏同龢祖居位于狮山脚下。 如其名“狮山”形若一只趴卧的雄狮。头高高地仰着,一副自信的样子。 山上树木丛生,郁郁葱葱很是让人印象深刻。

走入夏同龢故居,首先看到的便是左边的九步三孔桥。 相传,状元及第后,夏同龢就是从这里走向京城,开始他麻江外的传奇一生。 好奇走上去试一试,你会发现,九步走完这桥并不轻松。 可以想见,当初的夏同龢是如何的意气风发。

彼时的中国,洋务运动已经孕育,各种新思想缓慢但不可阻挡地开始渗透庞大帝国的每一个角落。 这九步,他会思考什么? 是风雨飘摇的晚清,还是自己将来的仕途? 很遗憾,这些已经不得而知。

向前走,道路右侧的西南特色民居内集中展示了夏同龢和当地其他乡贤的书法作品。 同治十三年(1874)夏同龢出生,其高祖夏鸿时考中举人后曾官至陕西石泉县、洛川县知县。 家族内可谓书香满园, 为夏同龢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夏同龢自幼随父奔走各地,见多识广。 这一幅幅书画,便是这里丰厚底蕴的最好见证者。

步步高登,向着狮山半山腰而去。 夏同龢故居,中状元后也成夏同龢状元第,就坐落在这里。几层台阶后,抬脚迈过门槛,便进入了夏状元的曾居住地。 这里集中展出了夏同龢的生平事迹,可供实地体会状元的青年时代。

在状元故居内,最显眼的恐怕就是夏同龢当年答卷的手抄本。 那时的光绪帝正在酝酿一场变革,他就“求才、经武、绥远、理财”等四个方面的问题发问。

夏同龢的考卷字迹工整,逻辑缜密。 《贵州通志》对其评价是:“工文善书,有名当世。”值得注意的是,公平起见,清末科举殿试应试生的考卷由专人誊抄,这份展出的考卷,也是根据文献考据而形成的一份“复制品”。 2012 年,一份在甘肃会宁博物馆的状元卷被认定为夏同龢的原迹。 这也是国内现存唯一一份状元卷,堪称国宝级别的文物。

这份“答卷”,用楷书写成。 每遇“孔子”“皇帝”等,均抬头大写;遇到“臣”,则用小字号书写。每行连抬头楷书 24 个字,最后用“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 臣谨对”收尾。 行文可见夏同龢治学之严谨。

夏同龢答完这张试卷两天后,《定国是诏》公布,戊戌变法拉开了序幕。 第三天,光绪帝钦点夏同龢金榜夺魁。 消息一出,贵州人无不为之振奋。千年科举史中, 这是贵州出现的第二位文状元,也将是最后一位。

夺魁之后的夏同龢随即授修撰一职,进翰林院。 翰林院是国家最高学术机构,同时也是官员的后备基地,明清时期朝廷重臣几乎都出自翰林院。 这一切看起来循规蹈矩,而真正与众不同的还在后面。

开眼看世界的状元郎

状元第的楼台角,高高地向上挺着,仿佛要穿过天空,冲上云霄。 别致的房角映衬着鳞次栉比的瓦片,一层一层有规律地覆盖。 瓦片上头,对称排列的两只龙仍然舞着,和楼台角一起装饰着并不平庸的小楼。

登入状元第,首先看到的便是一张夏同龢肖像。 画像里的人眉目清明,眼睛炯炯有神,没有往常晚清男人那般庸俗与怯懦, 更多的是自信、大方和悲悯,是看过世界后仍然心系家乡的盼望。

1904 年初,夏同龢上奏朝廷请求自费前往日本法政大学法政速成科留学,申请迅速得到了批准。 作为已经功成名就的状元,带着学成回国后担当起推进中国宪政改革重任的使命,夏同龢东渡扶桑,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留学的状元。

速成科第一班的学习年限只有一年, 一年后,夏同龢顺利从法政速成科毕业。 校长梅谦次郎博士认为他“试验之成绩甚优”。 他的考试文章《清国财政论策》被全文刊登在日本《法律新闻》上。 在由法政大学所编写的《法政大学清国留学生法政速成科特集》中,这篇文章也被全文收入。在众多法政速成科优秀学员中,夏同龢是唯一一个在《法政速成科特集》中留下考试文章的人。

此时的夏同龢,心中兼纳中西文化,不仅是贵州人的骄傲,也承托了当时清政府图强派和老百姓的殷殷期盼。 他表示“使法律思想普及于国民则国力自强”, 他认为自己将来的事业就是能广兴法政学堂, 使普通民众都能拥有法律知识,使所有的民众都能依法办事,以此谋求国家的富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夏同龢写成了 《行政法》。 带着法政救国的理想,夏同龢回国后随即前往广东。1905 年底,广东省课吏馆改为法政学堂,夏同龢出任监督(校长),这使广东官立法政学堂成为继直隶法政学堂之后中国的第二所法政学堂。

夏同龢的开明领导使学堂氛围活跃,各种新思潮兼容并包,得到了积极追求进步的新青年的青睐。 法政学堂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近代法政理念的法政人和革命者。 同时夏同龢还曾兼任两广师范学堂监督, 并兼任广东地方自治讲习所所长,努力普及法政教育,以教育家的责任感担当起了推动广东民众思想近代化的使命。

中华民国成立后, 夏同龢则先回到贵州, 后在贵州选为众议院议员,北上来到北京,成为最早期的国民党员。 后夏同龢为避开激烈的党争,离开了国民党, 于 1913 年 5 月发起成立超然议员社这个独立的党派组织。 它“以不偏不倚之精神调和党见,维持国是为宗旨”。 同年 7 月他被推选为宪法起草委员会规则委员。 在袁世凯的压力下,夏同龢仍然顶住风险与压力坚持完成了全部会议。

1874 年出生到 1925 年去世,夏同龢的时代正是历史巨变的时代。 这一生,他见证了中国从封建帝制到走向共和。 他始终积极入仕,与时俱进,完成了一次次蜕变、一次次转身,凭自己努力推动着时代的进步。

漫步夏同龢故居景区,由万仞宫墙、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组成的文庙静谧肃立。 棂星门是文庙的第一道门,门上雕有造型各异的石刻图案260 余幅,飞禽走兽,龙飞凤舞,形态逼真,雕刻精美。 棂星门左侧有更冠亭,提醒我们参拜孔子时别忘了整顿衣冠。 大成门,是通往大成殿的正门,是突出孔子学问思想方面的集大成。 大成殿是文庙中最重要的核心建筑,是祭祀孔子和四配十二哲的大殿。 其建筑风格威仪肃穆,表达对孔子和儒家学说的褒扬尊崇。

这些年,麻江县政府牵头完成了状元第等人文景观修复修缮,状元第、九步三孔桥等部分旧址和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以及浓郁的村落风情,构成了如今独特的文化氛围。 透过沉甸甸的历史,这一黔东南村落历史沿革发展的“活标本”,让我们看到了麻江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与开眼看世界的渴望。

(全媒体中心 俞佳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