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治国教授先后就读于山东农业大学和西北农业大学。1997 年获得了农学博士学位, 现在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主讲农学专业本科生《作物栽培学》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博士生《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学研究前沿》课程。 周治国教授心系农业,从教 32 年来,他深耕农学,兢兢业业投身农业建设,不辞劳苦培养农业人才。 谈起农学,周治国总是一往情深:“始终铭记‘无农不稳’‘无粮则乱’,兢兢业业教好学,踏踏实实做好事。 ”
立德树人,潜心教学
作为一名农业高校人民教师,教书育人是周治国的首要任务。 从教 30 余年,他往返于讲台与实验室之间。 教学中,周治国尽心尽力,在他看来,学生们的成功就是他最大的成功。 他主讲的作物栽培学和耕种学是两门颇有难度的课程广受学生的喜爱。 黄晓琳是周治国 2020 级的博士生,提及导师,她回忆道,“读本科时,我有幸上了周老师的作物栽培学,那时候我就很喜欢听周老师的课。因为老师上课非常仔细认真,对知识点的梳理精准,讲解生动有趣,让我们能够在短短的课堂里收获满满的‘干货’。”“立德树人”是周治国的教学座右铭。作为老师,周治国不仅认真传授知识,而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老师须有师德,学生方可明德。他立志做“传道授业解惑”的明师,成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智者,以达到“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的目的。他也将这样的理念贯穿教学和生活中。周治国的学生告诉记者,因为老师始终坚信良好的作息和生活习惯是一切成功的前提,所以他规劝实验室成员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由此,周治国的棉花栽培实验室一直保持着干净卫生。 此外,他也密切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鼓励同学们互帮互助,尽力将实验室营造成一个“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大家庭。因此,周治国门下的学子无一不恪守研究者的道德准则,严以律己。 20 多年,50 多人,璞玉终成美玉,而周治国便是那无言的匠人。
刻苦钻研,一心为农
一所研究型大学的薪火传递,离不开其对于科研的投入。作为南京农业大学农学专业的优秀教师,周治国亦将“研究”二字贯穿于生命中。在学生朱洪海的心目中, 周治国老师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的导师,“周老师工作特别认真负责,特别是在科研工作上,每一次实验老师都会严格把关。周老师治学严谨,特别注重细节,一丝不苟。 与此同时,他勇于开拓创新,科研成果丰富。 ”多年来,鲜花与掌声的背后,周治国砥志研思、钩深索隐,在严格遵守学术规范的同时,扎根基层,走遍棉田,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江苏盐城一碧千里的棉田里,新疆阿拉尔洁白如雪的棉田中,都能看见周治国埋头研究的身影。 他四处奔走,一心扑在棉花研究中,为棉花的产量和栽培技术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 “研究只是手段,真正惠及于民才是目的。 论文应当写在大地上,我们从农业农村中来,就要将我们的成果应用到农业农村上面去。 ”作为农业农村部棉花专家指导组成员,近 5 年来,周治国在全国棉花产业规划区域布局和生产方案制定、生产技术指导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加强我国棉花产业管理,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周治国一腔热血,率领团队长期奋战在棉花生产和脱贫攻坚第一线,依托研发技术成果在新疆、山东、河北、安徽、湖南、湖北、江苏等地建立示范基地50 余处,培训农技人员 2000 余人,发放技术资料 5000 余份,达到科技扶贫与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效果。 “兢兢业业教好学,踏踏实实做好事”,牢记“立德树人”的座右铭,带着对三农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周治国一直努力向前,脚步从未停歇。
(全媒体中心 徐灿 杜润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