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学的是“市场营销”,而今做的却是“知识的营销”。 在经济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主任王万竹的教学实践中, 一次次教学活动变成一场场知识的“营销”活动。
5 年前,受营销学“服务主导逻辑”和众包理论的启发,王万竹带领团队的老师们,把三门专业课“捆绑销售”,开启了“三门课一个大作业”的项目式教学。 每堂课每个知识点都与课程大作业息息相关的设置,像一个“紧箍咒”,把学生们的注意力牢牢拴住了;也像一道“阀门”,学生们的大作业变成了作品,走向了全球品牌策划大赛赛场,创新的教学方式也走进了更多高校的课堂。
日前,由王万竹指导的两组学生分别荣获“2021 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全国总决赛” 一等奖和二等奖。 王万竹也因勤恳的埋首和创新的教学, 荣获校第十四届“师德十佳”称号。
连接课程之间“信息孤岛”
大三上学期第一节《消费者行为学》的课堂上,市场营销2018 级本科生杨木青和班上其他 22 名同学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见面礼”———来自王万竹的课程大作业。 这份作业要求结合《消费者行为学》《品牌管理》和《网络营销》三门课程所有的知识点,在三门课程全部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递交一份品牌策划书,并上台进行展示,接受所有同学的点评。
从策划背景、环境分析、品牌定位到品牌元素、品牌传播、品牌广告设计等, 杨木青将每节课上学到的知识点应用到策划书的每个章节,原本“瘦骨嶙峋”的品牌策划书框架渐渐充盈起来。 9 个章节、126 页、5 万字,知识点覆盖三门课,这份持续了一年的大作业终于告一段落,杨木青松了一口气。 她说:“自己像个吸满了水的海绵,感觉棒极了。 ”
大三上学期最后一堂课上,自信心爆棚的杨木青和班上其他 22 名同学又收到了一份“惊喜”———来自其他所有同学的“苛评”。“苛”在于王万竹要求每组必评、不允许有废话、必须用关键词、不得重复相同观点。 “产品介绍比较模糊”,杨木青组对大家的评论心服口服;“市场定位不够清晰”,沈绮梦组“如梦初醒”。“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大家都觉得评价他人和接受他人的评价能拓宽策划视野,提升思想高度。
其实,在“三门课一个大作业”项目式教学实施之前,王万竹也曾身陷“问题丛林”。 王万竹说:“我也曾用过头脑风暴、翻转课堂、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但是一门课程结束,学生很快就会忘记,教学效果不扎实。
”直面教与学的“问题丛林”
2016 年新学期开学时,王万竹看着市场营销 2015 班新的班级名录册,“57 名同学中,前 10 名同学全部转专业到其他专业”,这让她觉得“必须给学生来一场有意义的学习体验”。
其实,在这之前举办的学生座谈会上,学生们反馈的意见中有老生常谈的问题,也有一些新的意见“浮出水面”:“听说,工作后还要恶补很多实践技能”“老师讲的知识点其实网上都有”……王万竹强烈地感觉到网络对教学的挑战愈发明显。如何把挑战变成机遇?当时王万竹担任市场营销系主任和《消费者行为学》授课教师,她把讲授《品牌管理》和《网络营销》的两位教师一起召集过来。 大家把现存的问题一一摆上桌面。“学生线上碎片化学习增多, 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却感到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太少。”三位教师普遍感到两者的矛盾突出,而断裂的桥梁与碎片化导致的认知障碍有关,“杂乱无章的知识不成体系,无法实现能力迁移。 ”
讨论至此,王万竹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想法:“既然学生喜欢自学,那我们就放手让他们自学,不过要给他们一个框架和导向,充分挖掘他们的潜力,这跟营销学中‘众包理论’如出一辙。 ”就这样,以作业为切入点,用大作业连接三门课的项目式教学模式诞生了。
课内外“勾连式”学习
为了更好地挖掘学生的潜力, 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王万竹不再限定“三门课一个大作业”中的品牌项目,改成“三门课多个项目”,学生们需要自己找品牌方,以确定策划对象和策划主题。
喜欢喝饮料的杨木青在淘宝上找了果醋品牌 “贾氏贡醋”,“下课对接品牌方看市场情况,上课紧盯知识点找关联之处”成了她的日常;吴洁选择了当时流行的“江小白”品牌,与品牌方一来一往反复沟通的训练, 让她不再是那个上课不敢回答问题的学生;沈绮梦对化妆品牌的热爱,演变成对品牌策划的钟情;胡佩茹经历过求职后深深地感受到关键词引导下的发言多么重要……
王万竹经常参加全国性教学大赛,不少高校的同行对她的教学模式赞不绝口。 2018 年第三届西浦全国大学教学创新大赛之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武汉信息工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们也在新学期开启了“项目式教学模式”,他们说:“已经开始看到学生的成长和变化了。 ”
“思维能力的训练比知识传授更加重要。 ”常年与企业、市场“打交道”的王万竹深知,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教师要做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朱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