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384支实践团队、8700多名鲁大青年奔赴祖国各地

共同唱响“强国有我”青春壮歌

作者:张杰    
2021-09-28     浏览(297)     (0)

鲁东大学384支实践团队、8700多名大学生积极行动、主动作为,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乡村、社区、企业、边疆,在“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上持续发力、书写新篇,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

赓续百年红色血脉

“我们来到福山区门楼镇东陌堂村,开展‘接过父辈的旗帜建设美丽家乡’主题宣讲活动,为村委、党员们讲述本村革命烈士唐与敬之子唐功乐带领群众建设家乡、摆脱贫困的感人事迹,用身边的故事教育激励大家。”教师教育学院“薪火相传”党史学习实践团成员刘文滨介绍。

在幼儿园,他们表演《小英雄王二小》情景剧,与小朋友们一起弹唱《共产儿童团歌》,制作党旗、和平鸽等,激发孩子们爱党、爱国情怀。实践团队对接省派“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福山工作队,围绕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追溯红色记忆,开展宣讲活动,助力福山区帮扶村党史教育活动走心、走深、走实。

盈科法学院“点点萤光,照亮乡村”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青岛莱西市夏格庄镇张家疃、潘家疃等地走访慰问17位老党员,聆听他们的初心故事,传承发扬红色精神,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像这样面对面听老党员讲革命故事,更近距离地感受老一辈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党史知识,从思想和精神上受到深刻洗礼。”实践团队员刘晓健深有感触地说。

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星火·追寻”暑期社会实践团、历史文化学院“星火燎原”党史学习实践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火花”社会实践团……一支支队伍让青年重温为民初心,一次次宣讲将红色基因融入青年血脉。

“今年暑期,各学院组建了以团支部书记、团员干部、学生会成员为主力的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深入农村、社区,通过主题宣讲、主题情景剧、胶东红色革命故事等多样形式,开展小规模、互动式、有特色、接地气的宣讲活动,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人心。”该校团委副书记张杰说。

“三助力”辐射乡村大地

“我们就是想用自己学到的农业科学方面的知识服务家乡,报效社会,不辜负国家的培养。”农学院“温暖行知·乡村振兴”团队成员吴君贺说。

这支由8名德州地区的公费农科生组成的团队,回到家乡庆云县东辛店镇,协助政府入户摸排全民防疫情况,宣传防疫、健康卫生知识;他们来到田间地头,开展作物科学种植技术宣传与推广;他们走村访户,调研地方党史和乡村文化。他们将实地实践观察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将“三下乡”与“返家乡”相结合,将工作开展与疫情防控相结合,突出“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技扶农助农”“传承红色文化和乡村文化”活动特色。

艺术学院实践团来到日照市五莲县高泽镇柳树沟村,结合所学专业,用群众喜闻见乐的形式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丽乡村建设等主题进行乡村墙绘;针对留守儿童发挥专业优势,开展美术和音乐小草学堂支教活动;以疫情防控、脱贫攻坚历史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成就等为现实教材,开展实地调研,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国际教育学院“小学堂”推普扶贫志愿服务组对接四川凉山和甘肃临夏开展“扶贫扶智、推普攻坚”实践活动。 他们创造性地将“1+5+5”的教学模式与“线上教学+网课自学”相结合,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进行普通话正音的网络教学,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设计针对性练习、集体备课、专项小课等方式帮助当地教师有针对性地解决发音问题,为普通话推广、乡村振兴注入青年力量。

汇聚磅礴创新力量

这个夏天,5166个项目,8300余名鲁大青年奋战在第七届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赛场内外,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双创青年正奔赴在追梦路上。

创新创业瞄准科技前沿。鲁东大学16个项目在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金奖,其中,许多项目瞄准了特医食品、人工智能、无抗饲料、新型材料等科技前沿,一些项目已经成为行业领跑者,进入发展“无人区”。

“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把多年学习的专业知识很好地用起来,担起我们这代青年人的责任,突破当前的技术瓶颈,造福百姓。”生物学研究生宋艳丽说。她在全国人大代表王晓洁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医疗膳食的研究与开发,以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为主攻方向,从特医食品的原料开发、配方研究设计、功能评定、口味调试、感官贮存,到放大生产工艺,完成了特医食品研发生产一条链技术体系。

联合国际志愿者209人、国内志愿者126人,共同调研整理海外汉籍藏目32万余种,带418本流散域外的汉籍珍本文献“回家”。项目负责人王兆桅说:“青年学子投身公益,就是一根蜡烛点燃另一根蜡烛,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光和热。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奋斗目标。”

青春梦融入中国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师生走遍3省,10年持续科研攻关,免费推广水肥气一体化设备1000余万亩,只为助力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四年,行程万里,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师生在西藏边境县墨脱县,开办“‘字’信人生”识字班,举办全民禁毒宣讲讲座,孵化西藏地区第一个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积极参与贫困群众救助帮扶、脱贫能力建设、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关爱服务特殊困难人群等工作……

筑起战“疫”青春长城

“老师,我还能坚持,检测工作不结束,我就不撤。”在学校全员新冠核酸检测一线连续奋战12个小时后,体育学院学生丰格说。

7月31日以来,烟台市先后确诊多例新冠肺炎病例,疫情防控工作形势异常严峻复杂。8月3日晚,鲁东大学启动全员核酸检测以后,第一时间从校学生会、国旗护卫队招募25名志愿者,同时有来自22个学院的500余名学生在完成个人核酸检测后就地进行角色转换,主动请缨加入志愿队伍,积极投入到发动宣传、搬运物资、核酸检测扫码登记等工作。

“这是我第一次穿防护服,刚穿上就有一种闷热感,穿了两三个小时,就汗水直流,很难想象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一工作就是十几个甚至几十个小时是怎么承受的,他们真的不容易。做志愿者工作,虽然辛苦,但能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我感到很荣幸。”农学院学生孙亚男说。

因为有了青春的力量,核酸检测现场运转高效、秩序井然,32小时即完成15000余人次2轮核酸检测。全校青年志愿者上岗1200余人次,志愿服务时间累计4800余小时。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青年志愿者与医护人员、教师携手奋战,筑起了这座城、这所校抗击疫情的青春长城,以实际行动践行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铿锵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