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多还没有被保护和注册过的文物中,孟河镇有很多很多,如桥、寺庙、园林、古码头、古树名木等等,它们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方特色。在众多的文物当中,桥,更有独特的另一面,其包含着极具影响力的军事文化。
每一座桥都有一个故事,它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桥文化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孟河镇有个叫郑塔里的村庄,虽不是古村落,但有着两座古桥,有一座修筑于梁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很重视作为家乡的兰陵古镇(今万绥),对家乡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他的创建与执政时期,南朝四百八十寺,特别是在万绥故乡留下了大量且宝贵的文化遗产。其中有一座桥的栏板石刻精致美观,造型别具一格。两边栏杆上刻着荷花,栏杆柱上有造型各异的小狮子,桥面是石刻沙条石,硕大的三块桥面上刻着吉祥图案,两端桥头左右分别是两尊大石狮子,仿佛是在护卫着这座平面桥梁。这座桥横跨在河面上充满古韵且不失威风,更让人赏心悦目,这是从郑塔里通往天花庄的必经要道,故十分重要。由于年代久远,至新中国成立后,随时代改造便失去了价值,在文化浩劫和后来的基础建设中被完全毁掉,也被渐渐淡忘,只能从一些年长的老者口中得知一些故事的梗概,成了传说,桥,从而也被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唐朝诗人杜甫为桥写下了美的诗篇《司马皂江上观造竹桥》:伐竹为桥结构同,褰裳不涉往来通。天寒白鹤归华表,日落青龙见水中。顾我老非题柱客,知君才是济川功。合欢却笑千年事,驱石何时到海东。这不仅赞扬了桥宏伟美观,而且还融入了神话传说,足见桥文化的底蕴与内涵。
在郑塔里还有一座至今现存的老古桥,建于明末清初时期,是由一块长2.54米的长沙条石与一块长2.75米的青皮条石组成。位置处于上座古桥的东北方向一公里的地方,横跨在长沟(今称郑塔大沟)上。这座桥梁虽然没有上座桥的华丽,却也不失古朴风雅,它不同于其他桥梁的特别之处是在青皮条石上,青皮条石上面平整但侧面有些歪曲,似乎没有正规所凿,和上座古桥一样地披着军事文化的神秘面纱。这座古桥横跨在郑塔大沟上,在茂密的小树林掩映下,尽显荒废时的神秘感,让人欲探究竟。它的桥名被当地村民称为“南桥头”。为什么南桥头能保留至今?这里有着一道令当地人们难以忘怀的缘由。
在历史上郑塔里地处内缘的村落离城乡很远,而在郑塔里南面有个叫天花庄的村落,在满清时期设立了“图公所”。“图公所”在民
国时期改为“乡公所”,即相当于现在的乡镇级政府机关。图公所是乡级编制,“图”是满清时期以旗名称呼;民国时期,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军推翻了满清统治,所以一律把有满清色彩的管理名称,基本上作了修改。因为“图”是乡级编制,所以也改为新的直呼乡级编制,称为乡公所。由于万绥原为万岁镇,也由于梁武帝对故乡十分重视,所以当时的经济还是相当的发达。因为天花庄是当时的地方行政中心,因而也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战争争夺使这些地方成为了地区的焦点。
在解放战争时期,南桥头一带确实发生了一场战争,史称“天花庄突围战”,有好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报道。
事件发生在1947年元月1日凌晨,中共苏中第十地委西路党政干部和一个加强连共180多人,从靖江圩分乘7条小船渡江南下,在江阴芦埠港以东登陆,不料被国民党巡逻队发现,他们就向渡江部队开枪。渡江部队涉水上岸,以江堤作掩护,打退敌人,兵分三路连夜急行军40多公里,转移到小黄山以南的天花庄宿营。第二天早晨,国民党乡自卫队到天花庄来收“猪捐”,发现了我南下部队。下午2时许,国民党军从常州方面调来大量援军,800多名敌军从石桥、孟河、万绥三个方向合围天花庄,企图消灭我南下部队。我军在天花庄以北的老孟河设下第一道掩护,在郑塔里的南桥头设下第二道掩护做埋伏,以拒石桥与孟河方向来犯之敌军,又在那座无名桥一线芦苇中设下埋伏以拒西面万绥来敌。国民党军在南桥头向那离天花庄一里许的芦苇荡中即遭到一阵阵密集的美式汤姆机枪、卡宾枪和手榴弹的猛烈阻击,敌人被打得晕头转向,慌忙掉头逃窜。国民党军连续组织三次进攻,均被我军打败,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我军领导分析了敌人部队的情况,认为敌人杂乱无章,没有形成统一的指挥,立即组织突围,按照预定的计划,向丹北山区挺进。突围过程中,又与埋伏在九曲河土桥的近百名国民党军和地方武装展开激战,在我军猛烈的打击下,敌军地方武装放弃了抵抗,四散逃去。我军十地委南下干部和警卫部队及加强连,顺利到达丹北山区,与在原地坚持战斗的地委人员与部队顺利会合,更好地坚持战斗,为江南的解放事业增添闪光的一页篇章。
解放后地方政府在天花庄修建了纪念碑,以纪念那些在突围战中牺牲的战士,这也成了教育下一代的革命红色文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突围战的英雄事迹让他们知道如何才能热爱自己的祖国,为正义为人民而战。在全国大合并的浪潮下,万绥由镇降为行政村后,也由众多大队合并成立了南兰陵村。南兰陵是万绥的古名称,南兰陵村在郑塔村设置村大队部驻地,紧邻孟河新镇区。2020年郑塔村支书周艳萍女士提出了疏通建设郑塔大沟的愿望,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具有抗战意义的南桥头桥梁纳入建设范围,作为一新项目进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当中,成为人们娱乐观光的红色文化符号,让人们在休闲娱乐中追思那些为抗战而献身的战士,体会和感悟和平与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守护和平才能展望未来。
(作者为常州市吴文化研究会会员,常州市孟河文化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