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至22日,由中国科协主办,中国科技馆及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承办的“SolveforTomorrow探知未来”第七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总决赛,在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之后,最终在中国科学技术馆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比赛,由我校机电工程学院尹溪老师指导、李立聪和周杰同学组成的团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作品《基于STM32的医疗搬运机器人》荣获创意作品单元———智能控制命题(大学组)三等奖。据悉,这是我校首次在此次比赛中获奖。
《基于STM32的医疗搬运机器人》的背后有什么故事?这个机器人将如何成功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身为创作团队的他们又对科技创新有怎样的见解?记者带着这些疑问走进了STM医疗机器人团队,一一寻求答案。
2020年新冠疫情肺炎在全球爆发,至今仍然考验着人类的智慧。选择医疗机器人这个选题,自然绕不开新冠疫情的大流行。李立聪同学介绍,此次选题正是与疫情爆发密不可分,在他看来,疫情当前,近距离与病人接触的医务人员有较大的感染风险,而用机器代替人进行部分的医疗工作可以让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有一定的保障。而关于医疗搬运机器人的现实意义,团队的另外一名成员周杰同学认为:“在疫情的大环境下,医疗机器人的出现意义是巨大的,通过机器完成药物配送,能够有效减少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对疫情的防控也能够起到较大的帮助作用。”
人在事上炼,刀在石上磨。在忙碌的备赛过程中,两位同学制作医疗搬运机器人的过程宛如一场漫长的马拉松比赛。从标准器件的选型,到整体结构的选取和设计,再到场地制作,这些步骤都是两位同学在结合指导老师意见下亲自落实的,他们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实验,只为能够在赛时全面立体地展现医疗搬运机器人。
关于医疗搬运机器人的运行流程,李立聪同学介绍:“医疗搬运机器人的大体结构为前端使用爪子用不同的方式抓取并搬运药物,爪子放置时也有不同的放置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同时还装备红外光电开关进行路径判断,运用超声波进行测距;机器人侧下方搭载两个灰度传感器,用于识别摄入灰度的寻迹。”李立聪同学和周杰同学在实验室铢积寸累,脚踏实地,出色地完成了作品。
除了两位同学自身的努力,本次大赛的获奖也离不开尹溪老师的悉心指导。无论是在调试程序、攻克技术难关等专业方面,还是在答辩的赛前准备和进行过程中,尹老师都全心全意地帮助指导,严格把控每一个环节,与两位同学朝着同一个目标一齐努力。时光不负有心人,星光不负赶路人,在师生的齐心协力下,那些在实验室里奋斗的每个日夜最终迎来了破晓的曙光!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青年人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因此更要明白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李立聪同学与周杰同学表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他们会始终秉承着“做出有意义的创新”这样的一种理念,担负起自身所承担的使命与担当,一直向前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