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正值第二届四川国际航展在中飞院广汉机场举办,天空中不时有特技飞机在翩翩翱翔,听到飞机轰鸣声,站在机场塔台前的流沙河目光密切追随,脸上焕发出兴奋的容光。
此刻他所看到的一切都与从前大不相同,曾由泥土砂石铺筑的简陋机场,现在已变为经过混凝土加固的4C级机场,而这片曾一度承载着和平希望的红色热土,现如今也已孕育出中飞院这所茁壮成长的民航高等学府。
“全球飞行训练规模最大、能力最强,在国内、尤其是世界民航有着极高影响力的全日制高校……占中国民航70%以上的运输航空飞行员、80%以上的机长、90%以上的功勋飞行员、100%的特级飞行员和大量民航人才都毕业于这里……预计到明年机队数量将超过400架……”当老人得知中飞院在63年的发展建设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时,作为中飞院历史的亲历者,他用曾经垒过广汉机场跑道基石的手,郑重地拿起笔,为中飞院写下了“飞向蓝天、飞向梦想”这句饱含殷切期盼的题辞。
从“石碾铸魂”到“飞向梦想”,中飞院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不断发展壮大,在民航强国建设的道路上奋勇向前;从万众一心修机场到“人民送我学飞行、我学飞行为人民”,中飞院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始终与国家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对于个人来说,在危难时期能为国家修建机场是足以铭记一生的伟大经历。而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拥有这样一段历史,注定是勉励师生继承先烈遗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断奋发有为的光荣丰碑。
流沙河此次来访,为中飞院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记忆。感谢曾作为建设者的他,同数十万民夫工匠一同为中飞院留下包括新津机场、广汉机场在内的物质财富,并在此建成新中国民航教育的发源地;更要感激他用自己的笔墨与影响力一直记录、传递这段历史,为中飞院溯源铸魂,传承红色基因与文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
10月初,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学者流沙河先生来访中飞院。
流沙河与中飞院广汉机场结缘于1944年机场修建时期,作为这段历史的参与者与见证者,他对青少年时期的这段特殊经历长久难以忘怀,在此后的文章与访谈中多次提及,并称之为自己人生中的“伟大”经历。
时隔75年,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又来到这片红色的土地,来到中飞院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展现抗战航空历史而修筑的石碾广场,思绪也一并回到了当年那段艰苦而又辉煌的岁月。
广场中陈置的石碾文物陈旧而醒目,“当年平整道面用的石碾子就是这样,我们初中生个子小也要拉,比这个还要大上一圈。”虽然因病导致讲话的声音很弱,但流沙河看到后仍然一边用有些颤抖的双手比划着大小,一边激动地讲到。
在还原当时广大民工艰苦劳作的壁刻前,他不住点头称当年大家正是靠着纯粹的手工与足力,艰难地碎石、铺路、拉碾……仅用半年工期就修好了二战时期全球最大的B-29重型轰炸机机场,为美军能远程轰炸日本本土从而间接推动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雕塑墙正前刻有“石碾铸魂,丰碑永在”几个大字,这是流沙河在2015年为石碾广场书写的题词,也是反映中飞院石碾广场所代表的抗战文化与民族抗争历史的主题铭文。75年来,未曾踏入这个曾经建设过的地方,当了解到如今的这里,已成为一座享誉全球的蓝天大学,老人竖起来了大拇指。
当得知要在此拍照留念,老人整理起衣衫,挺起略显佝偻的腰杆,郑重地站在墙体前,宛如一座凝聚了石碾精神的鲜活丰碑,为中飞院留下了珍贵的影像。
离开石碾广场,流沙河终于又来到了令他念念不忘的中飞院广汉机场。
时间回到1944年,彼时的中国大地山河破碎,反法西斯战争进入关键阶段。为扭转战局取得胜利,在四川腹地修建可供B-29远程轰炸机起降的机场迫在眉睫,因工期时间紧任务重,只有13岁的流沙河便在学校的组织下,与同学们一起来到了广汉机场参与建设。
“从来没有看过那么大的场面,几公里的跑道上,昼夜赶工,人就像一大群蚂蚁……分给我们娃娃的是很短一截跑道,在上面垒一层人头石,灌黄泥浆、河沙,一共垒三层,厚一米,才能承受轰炸机的降落。我瘦小,担不动石头,就垒石头,蹲久了就跪在地下垒。那时侯学生穿的是短裤,膝盖跪破了,发炎流脓……5月份的太阳,下午三四点,草帽遮不到,叫穿腰太阳,晒得脱一层皮……但是这7天我终身难忘。”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老人回忆起这段经历时仍仿佛历历在目。
最终经过十余万民工为期半年的艰苦施工,广汉机场于1944年4月胜利竣工,为随后盟军成功轰炸日本本土,保卫中国地区领空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正是少年时期这段报效国家的特殊经历,培养了流沙河的家国情怀,并令他始终难以忘怀。
75年后的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曾经蹉跎的岁月早已换了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