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兰文政)“这个工件做起来太复杂了,试试用软件分解成几个部分同步加工吧。”近日,在公司的智能化生产车间里,技术人员正尝试采用现代化手段,提高175发动机前罩壳的生产效率。
近年来,公司依托多年的科研积累,顺应装备制造行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发动机产品“智控化”,为实现企业提质增效和提高石油动力装备水平做出了积极探索。
智能化发展是大势所趋
近年来,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国内主流的制造企业,纷纷加快智能化转型。而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
作为中国石油动力装备的“百年品牌”,公司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愈发感受到,与国外高水平动力装备企业相比,在研发实力、制造水平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想要在全球产业结构新一轮调整中拥有竞争力,推动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是必然选择。
“我们正紧跟国家产业发展步伐,着力加快智能化发展。”公司发展规划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公司正积极通过资源整合、技术改进等措施,实现由“制造”向“智造”的转变。
整合资源组建智控团队
“我来自研究院,铆足了劲为公司智控化尽一份力!”新成立的智控成套分公司工作人员这样说。
5月31日,为全力做好智能控制相关业务,打造核心技术优势,公司成立了智控成套分公司,迈出了“智控化”第一步。分公司参考“事业部”的运行模式,在原成套分公司的人员和设备的基础上,优化整合了动力装备研究院分公司、销售公司等单位的相关人员和设备,汇集了企业在控制系统研产销领域的优势力量。
智控成套分公司负责人倪红军表示,他们目前正全力攻关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涉及的各类智能装备的设计、应用与维护工作,同时,针对公司核心产品——发动机、压缩机,智能控制系统的开发、研制也已经逐步开展起来。
技术升级推动智能制造
“这系统好啊,在生产线上都没有滞留件了。”在机加分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上,工作人员正熟练操作着“机体、曲轴生产精准化控制系统”,对加工件状态进行实时控制。
据工作人员介绍,过去,加工人员只能对设备进行操作,不能及时观察到加工件状态,很难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而现在,依托先进的数字化平台工具,实现了可视化操控,加工件在加工过程中更加受控,生产良品率显著提高,较数字化升级前有效降低了在制品存货率近10%。
其实,在智能化生产技术应用方面,公司近年来建树颇丰。如数据分析技术的引入,将集中工序智能分解,从而实现了多机床、多工步同步进行,有效提高零部件产能约30%;上线“设备云运保”,实现了问题预测、在线报修等功能,使企业的主要设备完好率稳定在80%以上……
一方面通过技术改进和数字化升级,助推研发生产过程“智能化”;另一方面以“智能控制系统”为核心攻关方向,逐步加大智能加油装备等智能产品的开发力度。目前,公司正通过智能制造转型,努力推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