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一言一行诲不竞,千情万意蕴心楹

——记吾师郑春

作者:刘宸硕    
2021-09-15     浏览(152)     (0)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间是夏末的夜晚,从窗户往外看,校园很像鲁迅笔下“奇异的图画”:深蓝色的天空,教学楼闪烁橘黄、温暖的光,一阵风声簌簌,突然让我想起郑老师那句“树木的生长需要风吹”。
  在大学的第三学年,有幸在限选课《现代文学精神》的课堂上认识了郑春老师,我们相见很晚却也是相见恨晚。当初课堂上郑老师笑言我们的课程要从“春寒料峭”上到“汗流浃背”,如今春天那一丛秃秃的小树已经枝繁叶茂,有郑老师陪伴的这个春夏,我们做的是“有情义的学问、有温度的学术、有形象的研究”。
  须知少时凌云志,曾许人间第一流。我们的读书岁月就是在青春的课堂内外体味“读书滋味长”,在郑老师的引导下,我重读和新读了不少书:《文人毛泽东》《海子诗选》《瞿秋白传》《多余的话》《我与地坛》《边城》《围城》《看见》《红高粱》《美的历程》《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重读海子的诗,我实践着“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想起怅惘的结局,瞿秋白的那句“秋之白华,白之秋华,白华之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你无我,永不分离”格外催泪,革命年代的青春爱恋虽多少有些身不由己,但彼此的真诚可抵万金。课前那首《恋恋风尘》是我第一次听,从旋律和歌词中我不断品出甜蜜的忧伤,最宝贵的青春岁月,想把我唱给你听。交往两年的男友即将毕业走向人生的第一个工作岗位,很想把这首歌唱给他听,“相信爱的年纪,没能唱给你的歌曲,让我一生中常常追忆”。
  有时候课堂的触动也就是一句话、一个词,涵咏几番顿感心事契合。我懂得老师讲的高秉涵判处金门逃兵时的矛盾纠结,也明白骨灰魂归万里的壮举,为灵魂找到回家的路弥足珍贵。打酱油的孩子终于回来,一份挂念,一份归宿,跌跌撞撞在生活中站稳脚跟;我懂得老师在班群里发的那句“最怕突然懂得一首歌”,朴树那首《空帆船》我听了三年,“我爱这艰难而又拼尽全力的每一天”,面临的不知吉凶的前程,我能做的只有不辜负。“懂得”的感觉像一束光,人生在世就该活出这种被照亮的坦荡。
  还记得郑老师给我们讲中文教育的特殊作用,我深有感触,决心要把自己打磨成玉一般温润:得体,要做到知分寸;宽厚,要懂得善理解,在文学跃动的血肉和不朽的精神中做有情义的学问、有温度的学术,在往昔岁月的重温中追寻别样人物身上的久违精神和至今不灭的种种“有情”——我想这正是郑老师想要带给我们的。“师傅领进门”,当我郑重立志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很大原因是现代文学老师们的儒雅气质与学科品格深深吸引着我,他们让我渐渐意识到反思和自省的珍贵,并且让我有了更丰富的认知和体验人生的机会,共情感与同理心的培养也让我最大程度上摈弃粗鄙的二元评价方式,理解包容事物的相对性和人生的可能性。
  一言一行诲不竞,千情万意蕴心楹。我享受并反复回忆着郑老师课堂上一次次为我们烹制的精神饕餮盛宴,也越发坚定了自己的学术初心。“学术乃天下之公器”,其中那些错综复杂、传奇迷人的症结仍呼唤着人文学者的解读。我愿意循着前辈的足迹,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魄力蹄疾步稳、砥砺前行在这条路上!(作者系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