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 - 《山东大学报》
百廿正风华
——献礼山大校庆
作者:陈月婷
古济水之南有一城,曰济南,城中立一学府,曰山东大学。《山东大学堂章程》中载:“公家设立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进取;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家身。”诚哉,斯言。自1901年办校以来,山东大学始终面向世界,秉持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百廿春夏秋冬倏然走过,一代代山大学子“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从这里出发,踏上新的征程。
《论语》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礼记·大学》有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高大雄伟的知新楼宛若一位隐隐于市的智者,又似暗夜里的一盏明灯,为莘莘学子照亮求学之路。
东临黄海,南望泰山,山东大学扎根于历史文化悠久的齐鲁大地,与璀璨绚丽的华夏文明之间有着不可脱离的缘分。“我本生西南,为学慕齐鲁”,馆藏丰富的校博物馆让我对这座百廿老校生出深深的眷恋之情。距今上千年的海岱龙山黑陶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斑斑驳驳的青铜器上残留着历史的余温,古老的甲骨上篆刻着神秘的文字,烂漫了我的思绪。
春天,惬意地漫步在小树林里,抬望眼,苍翠欲滴的树叶撑起一地荫凉,它们奋力生长,在三月的清风里呼吸最纯粹的自己。夏天,坐在杨柳依依的文心湖旁,看那似丝绸般柔软的碧波,清风拂过,微微泛起的涟漪在夕阳的余韵下熠熠生辉。秋天,在一多广场上与候鸟邂逅,听朗朗书声久久回荡,几度秋风,几度夕阳。冬天,在洪家楼校区里踏雪寻梅,循着一串串脚印,在白雪皑皑之下探寻来年春的气息。
山东大学走过一百二十年的岁月,虽有磕磕绊绊的过去,也有充满鲜花与希冀的未来。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在悠久的办学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涌现出像闻一多、臧克家、沈从文等著名人文学者,如束星北、彭实戈等著名科研工作者。
山东大学“为国育贤”初心不凋,形成了结构完整、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2015年8月,山东大学成功举办有“史学奥林匹克之称”的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创造了多方面的记录;2020年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志愿队远赴武汉,在全国人民面前彰显山大人的无私与风采;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回信,肯定了几代编辑人员守正创新、薪火相传的治学精神……山东大学是那个梦中让人心安的地方,这里有志同道合的益友,“君子之交淡如水”,只需掬一杯清茗,便可畅谈至落日余晖;这里有德高望重的良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此时此刻,我的耳边仿佛在唱:“东临黄海,南望泰山,这里是我们追求真理的乐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薪火传,学子要与前贤比肩……”山东大学虽历经百廿,但仍旧风华正茂,在这崭新的甲子年间勃发着向上、向前的强劲力量!
(作者系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