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和大多数刚踏入钻井队的学工们一样,体验了钻井现场的劳苦后,我也萌发过逃离的心思。”回想起41年前刚参加工作时的情形,刘泽明说自己差一点当了逃兵。
1979年7月,16岁的刘泽明参加高考,因差录取线11分与大学失之交臂。在家闲了四个月,刚好赶上四川石油矿区到荣县招人。听说石油上待遇好,父母就给他报了名。高考落榜的刘泽明在招工文化考试中考了全县第一,顺利成为外招录取13人中的一员。当时,刘泽明心底还盘算着来年要参加高考,又不想违背父母的意愿,去井队时悄悄拎了一箱子复习资料,计划一边工作一边备考。那时的井队干活几乎全靠人拉肩扛,晚上大家又挤在潮湿的茅草棚里休息,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看书。干了两个月,刘泽明就请了7天假回去,当时他就想好了,一去不复返。
刘泽明在家美美地耍了两天,也软磨硬泡做通了母亲的工作。参军复员后在省建筑公司工作的大哥回家探亲,得知刘泽明的情况后便组织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当钻井工苦,有当兵苦吗?干活累,比在建筑工地累吗?男人不吃苦,怎么成家立业?”老大的一番话他至今记得很清晰。刘泽明是家里的幺儿,大哥和三个姐姐都已成家立业,父亲身体不是很好。为了不让家里人操心,休假第五天刘泽明便默默返回了井队。
第二次上井,刘泽明沉下了身心,踏踏实实跟着师傅学习,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脏活累活抢着干。学技术方面,刘泽明遇到了一个好师傅,是队上的井架工刘守建。有一次,为了搞明白泥浆泵的结构原理,刘泽明背着师傅偷偷把一台备用的泥浆泵给拆了,可后来怎么也组装不回去,急得满头大汗。最后硬着头皮找师傅,师傅没有教训他,只说了一句“走,我带你装去!”师傅一边装一边给刘泽明讲:第一次拆卸设备时,零部件一定要按照顺序摆放,再组装回去时就不会混乱。工闲的时候,刘泽明喜欢钻材料房,琢磨没见过的设备及零配件,搞不明白就追着师傅问。有些配件不属于师傅的管辖范围,师傅也不是很懂,可他从不责备,拉着刘泽明去找懂的人。
半年后的矿区表彰大会上,出色的刘泽明成为最终留下来的21名外招学徒工中唯一一个被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的学工。这是刘泽明工作后获得的第一份荣誉,相较于后来获得的四川省、中石油、川庆公司、塔里木油田“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他最为珍惜这个。因为这份荣誉让刘泽明获得了干好这一行的源动力,这份成就感和自豪感为他打开了高考落榜的心结,让他明白,高考并不是通往成功的唯一道路。
两年学工期结束后转正,刘泽明就被派到南充石油技校参加半年司钻脱产培训班。回到岗位后不到一年,他就到了副司钻岗位,又过了一年多,他被任命为司钻。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支钻井队上百号人,二十岁出头就能当上司钻的,屈指可数,这也成为一时佳话。
师傅刘守建成了刘泽明班上的副司钻,这让刘泽明很难为情,为此他找了几次队长许文明。队长说:“没啥不好意思的,相信自己的能力,我看好你。”师傅刘守建更是鼓励他好好干。因经验不足,有时班前会上安排工作不妥当,可师傅从不拆台让刘泽明难堪,会后悄悄地纠正他。班里二十几号人,年龄、资历都比刘泽明高,师傅协助他管理班组。正是有一个不怕“带出徒弟饿死师傅”的好导师,刘泽明不仅学会了技术和管理,还学到了做人的很多道理,懂得感恩与传承。到如今,只要休假回四川,刘泽明都会抽空去探望师傅刘守建。
后来,刘泽明自己当了师傅,也和师傅刘守建一样,不遗余力地把技术和经验教给队上的每一个人。当了队长,刘泽明言传身教的习惯从未改变过,钻台上看到新员工推钻杆动作不规范,对扣时双脚站位、用力不恰当,刘泽明都会上去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有一次起钻井下有点异常,操作气门需要轻拉轻放,新提拔的司钻温鹏手底下把控不住力度,刘泽明就亲自上去操作示范。第二次起下钻,刘泽明干脆就搬个凳子坐在刹把旁边给温鹏指导打气。现如今,温鹏已成为一名优秀的平台经理。这些年,从刘泽明手底下培养出来的平台经理少说也不下十个,各个都成了钻井队的顶梁柱。
刘泽明当司钻那会,虽然井队上大学生寥寥无几,但是中专、技校生已很普遍,高中生算不得什么。当时刘泽明在思索,除了学技术,还要学知识,要提升自己的学历,增加知识面。1992年7月,刘泽明随队入疆参加塔里木石油大会战。他感受到,在塔里木这个大熔炉里,人才济济,没两把刷子就会被烧成灰烬。于是他自费报考了函授大专,那时网络还没有普及,所有课程全靠工余时间自学,遇到不懂的只能等轮休回川后请老师补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刘泽明通过了企业管理、心理学等11门自考课程,1997年成功取得了商业企业管理专业大专文凭,成为当时整个二勘公司第一个自考大专的员工。那一年,刘泽明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那一年底,因在玛4井井喷抢险中的突出表现,刘泽明从干了12年的司钻岗位直接晋升为70549钻井队平台经理。
从此,刘泽明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