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吉林省教育学院 - 《吉林省教育学院报》

发扬抗大精神的典型

作者:田亚文    
2021-06-15     浏览(516)     (0)

编者按:

为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营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浓厚氛围,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近日,学院党委宣传统战部开展了“颂建党百年·忆学院故事”主题征文活动。广大离退休老干部积极参与,踊跃提交作品,现刊发部分作品。在学习党史的热潮中,我们进一步地认识到学习党史、国史是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以史为鉴做好现实工作。在上世纪40年代初,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一手抓抗战,一手抓根据地建设,积极地进行干部培养和文化建设。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活动放到重要议事日程,先后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抗大)、陕北公学、鲁艺学院等一大批学校。这些学校建立干部在职学习制度,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干部。勤奋、求实、开拓、创新的抗大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

回顾起我们学院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函授办学和当时的抗大办学形势,教学方法何其相似。我院先进办学典型数学系,1978年“三中全会”后,数学系创办时仅有4个人,2名党员、2名团员。扩建是和招生工作同时进行,78届招1000名学员,受10年动乱的影响,老同志知识遗忘,新同志学得不系统,从招生到开课仅有半年时间。同志们边到吉大、师大听课,边集体备课,研究教材,年轻同志备课时把各高校几个版本的教材放到一起分析、推敲,综合出适合我们函授的教案。老同志刘清祥、郭凤鸣带病到各地讲课。几年后数学系扩大到10多名教师,系领导刘清祥很注意抓系里建设,鼓励同志们像抗大那样在职进修学习。当时东北三省数学专业函授教师仅有一名文革前的副教授闫帮正老师,在他的关心指导下系内踏实工作、钻研业务的空气很浓。

数学课的特点板书多,讲一天函授课得用一盒粉笔,连续几天课下来,喉咙发炎,说话困难,当时学员年龄都比较大,能体会老师的辛苦,对老师讲课比较满意,课间休息五十几岁的学生给30岁的老师端杯热水,让人心里暖乎乎的。由于同志们努力,数学系又先后招了80级、81级学生,并在全国教育学院率先办了研究生层次的中学骨干教师研修班,解决了全省数学教师学历达标,补充了全省高中鼓干教师队伍。数学系多次被学院评为先进集体。凡是在数学系工作过的同志都深刻地体会到学院数学系是个大熔炉,风气正,有干劲,锻造出很多人才。20多年时间在数学系先后工作过的共有27人,编写教材和教辅资料上千万字,发表论文几百篇,数学系工作过的人,有9人入党,有10人评为正教授,10人提为学院部门负责人。其中系主任刘清祥提为学院教务长,享受省政府特贴;张德利攻读了博士,曾任我院院长,现调长春师范学院任校领导,发表了多篇SCI论文。

数学系外延工作很出色,毛国平创办了计算机系,承担了全省中小学计算机教师培训;吴德文参与创办职业技术学院;吴群志创建了学院科研处,王振群、钱亚莉办了省数学竞赛班,田亚文借到省教育厅,任电教办主持工作副主任,领导全省电化教育、建设省教育电视台,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学科一级以上论文2篇,有1篇被学院奖励1000元。

随着学院工作重点的转移,数学系已完成了使命,但学院学习抗大办学的精神永存。我们怀念数学系这个优秀集体的同时,继续传承抗大红色基因,不忘党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祝愿学院将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