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云南省玉溪市人民医院 - 《医苑》

讲好红色故事
激发奋进力量

2021-06-02     浏览(53)     (0)

玉溪市人民医院发展历程中,党员的故事就是红色基因的闪光点,如马小全、黄宜雄等人的事迹,展现了红色基因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医院在应对突发事件和开展医疗活动时,展现了医疗技术水平和党的温暖。




红色基因是红色故事的活力细胞,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故事则是红色基因的载体。

玉溪市人民医院的发展与党的指引骨肉相连,在玉医卫生健康事业的发展进程中,一个个党员的故事就是一个个红色基因,就是一个个红色的闪光点。如今我们回溯过去,于时光中拾忆,这些故事和人物应该被代代铭记。

◆玉医历史上的"战斗英雄”院长

红色基因:马小全

马小全,中共党员,曾任玉溪专区医院院长、玉溪专区医院党支部书记。2005年8月18日病故,享年81岁。

马小全出生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帮人放过牛,当过儿童队员和情报员。1945年8月入伍,1955年11月被授予大尉军衔。1959年3月转入地方工作,先后任玉溪铝厂厂长、党支部书记,玉溪专区医院院长、支部书记,玉溪卫校校长(兼)、玉溪地区行署卫生局局长等职。

马小全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加过大小战斗数十次,参加过淮海战役,战功卓著,并负过伤,为新中国的成立立下了战功,1949年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转入地方工作后,为了地方的建设和发展,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工作,在卫生系统工作期间,为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和玉溪卫校的恢复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任玉溪地区行署卫生局长期间,马小全深入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深入基层调研,在开展农村合作医疗、建立玉溪制药厂、发掘中草药方面作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培养和锻炼了大批的乡村医生,为全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马小全离职休养后,不顾年老多病,心系全市卫生事业的发展,深入基层单位进行调研,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时时以一名老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是卫生系统的一名优秀领导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

◆玉医历史上多学科医学的先行者

红色基因:黄宜雄

黄宜雄,中共党员,1957年7月到云南省玉溪专区人民医院工作,1960年3月6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被云南省卫生厅评为内科主任医师,1981年1月,任玉溪地区人民医院副院长,同年9月任院长,1995年9月,任名誉院长至逝世。曾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授予“五一劳动奖章”;被云南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称号,获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由卫生部、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授予“全国优秀院长”称号。先后在国家、省级刊物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十一项科研成果荣获省卫生厅和地区行署科技进步奖。

1957年9月,黄宜雄响应党中央号召,服从国家分配到玉溪专区医院工作。参加工作初期,黄宜雄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凭借着对医学的热爱,对医学不甘寂寞、不甘平庸的执着追求,始终关注医学前沿的发展,积极突破环境的限制,开展和推广新业务、新技术,推动内科及放射诊断学科的建设。在黄宜雄的带领下,医院率先开展了心包穿刺、肝穿刺等多种有创治疗,引进了心电图机,开展了心肌电生理等业务,成功进行了第一例心房纤颤除颤起搏,1988年成立了心内科,并先后将心脏介入治疗、射频消融治疗等国内、国际领先的技术引入医院,使玉溪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的诊疗水平处于云南省领先地位。

在当好内科医生的同时,黄宜雄还积极创造条件,于1958年利用医院当时购买的一台X光机在医院设立了放射科,并成了当时玉溪唯一一个会使用X光机的人,开创了常见病、多发病的放射学诊断工作,奠定了玉溪放射诊断学的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的辛勤耕耘,黄官雄引入了先进技术、设备和现代医学理念知识,奠定了玉溪现代内科学、放射诊断学的基础,推动了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1981年,黄官雄受命出任玉溪地区人民医院院长。他着眼于长远考虑,确立了建设一流医院的目标,领导医院积极、稳妥地实现了领导体制改革,实行了院长负责制,先后建立健全了交接班制度等100多种规章制度,把医院管理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同时,医院克服困难,致力于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设备,使医院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黄宜雄始终把人才培养列为长期战略,列为医院发展的跨世纪工程,有针对性、分期分批地将100多名医务人员选送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重庆、昆明等地进修、培训,为医院培养了一支学有所长、有较高医疗服务技能的职工队伍。1985年,玉溪地区人民医院首批跨进全省文明医院行列;1994年,成为云南省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铸就了玉溪市人民医院的首度辉煌。

行医五十余年,黄宜雄扎根边疆,上下求索,励精图治,至精至诚,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热血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医院及玉溪市的广大老百姓,生动诠释了“大医精诚”,深刻展现了“党员初心”,在医院不断发展壮大的千里征程上,为医院乃至玉溪医疗事业的发展,立起了一座不可磨灭的丰碑。

◆玉医历史上第一个科技成果一等奖

红色基因:周之凤

周之凤,中共党员,玉溪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1958年7月,周之凤在整风反右运动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被开除党籍、降职降薪,送元江红光农场监督劳动处理。1961年9月摘右派帽子,1962年正式成为玉溪地区医院的一员,1979年恢复政治名誉,恢复党籍。

在整风运动中,周之凤受左倾路线摧残,但在逆境中,他从未放弃共产主义信念,始终坚信党和人民。在元江期间,他潜心钻研医疗业务,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以顽强的毅力,在艰苦的条件下,恪尽人民医生的职责。他对病人诊治极其认真负责。在元江农场,常发生农药中毒事件,他查阅资料,率先使用阿托品抢救病人。对危重病人,他常夜以继日守护,亲手治好许多垂危病人和恶性疟疾等传染病人。他首先在元江发现并确诊了钩端螺旋体病,并积极参与预防工作,不辞辛劳,为傣族农家喷洒药物灭蚊,防治疟疾。以带徒方式,培养了一批傣族卫生员。

到玉溪地区医院工作后,他主要把精力用于传染病、流行病的临床实践和理论探索,在乙脑、流脑等传染病的诊疗,并发症的处理以及有关微循环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他总结自己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发表“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体会”“脑炎型脊髓灰质炎”等学术论文。1978年发表的“丹参静注液对暴发型流脑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疗效观察”获得玉溪地区卫生系统科技成果一等奖。这也是玉溪市人民医院历史上第一个科技成果一等奖。

◆玉医历史上现代外科医学的第一位拓荒者

红色基因:李培义

李培义,中共党员,1949年9月在玉溪县卫生院任医生。1951年2月到玉溪专区医院工作,任医院外科医师。

参加革命工作后的李培义拥护党的领导,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医院建立初期,分科不严,李培义除主要担负外科诊疗工作外,遇有产科疑难病例或难产,常由他施行剖腹产、难产、碎胎等手术,救治了不少难产产妇。

20世纪50年代,李培义在医院带头开展了疝修补、阑尾切除、痔切除等手术。1963年,李培义再次带头开展了胃大部切除、胆囊切除、脾切除等上腹部手术,还开展了肝、肾、颅脑等急诊手术,使医院外科业务迈上新的台阶。他是玉溪市人民医院早期的外科学科带头人和拓荒者。

李培义常出诊及参加医疗队下乡,走遍了玉溪辖区大部分地方,处理了许多疑难病例,主持了众多手术,成为玉溪知名度较高的外科医师,他技术上不保守,在医院领导班子的鼓励下,以带进修生的方式,为新平、通海、元江、华宁等县培养了外科骨干医师。

李培义医德高尚,对患者一视同仁,态度和蔼亲切,不论任何身份患者,他都尽心诊治,遇有重病人,则随喊随到,常常不顾疲劳,废寝忘食接连手术。李培义患有心脏病,长期带病坚持工作,1977年7月18日,他手术后过分劳累,心脏病发作,医治无效去世。

◆玉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救治烧伤伤员

红色基因:救治刺桐关山林火灾伤员

1986年3月31日,玉溪市(现红塔区)军民为保护国家财产,在扑灭刺桐关山林火灾的战斗中,有多人出现伤亡。医院党委接到抢救伤员的紧急电话后,立即召开党委紧急扩大会议,作出三项决议,一是组建外科副主任杨志高等5人的现场抢救小组,奔赴现场抢救伤员;二是组成由副院长廖成忠任组长,副院长柯岫恩、副书记孔文绮任副组长,有副院长肖国寿及曹世录、赵平周、周增如、王略等医生参加的抢救领导小组;三是在护士长会议上紧急动员,号召党员、团员、医护人员、工勤人员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全力投入抢救工作。院党政领导及院机关负责同志共21人,分头到外科和其他有关科室,进行组织发动和物资准备。全院紧急腾出31张床位,由于床位不够,又向林业局招待所借了房子,安排了18张床位,半个小时内就组织了49张病床,并且救治物资全部到位。

47名伤员陆续送入到医院后,医院动员了447人,对收治的烧伤伤员全力进行抢救。经过认真抢救,精心治疗护理,除1人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伤员,均平安度过休克关。

这次救治,短时间内收住大量烧伤伤员,是医院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对医院的管理水平,医疗护理技术,医德医风,后勤工作以及应付突发事件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医院成功经受住了这次考验。

◆用医疗技术把党的温暖送给老乡

红色基因: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1988年10月6日,“玉溪地区白内障康复医疗中心”经玉溪行政公署卫生局批准成立,设立在玉溪地区人民医院。在当时开展的全国性的防盲治盲普查期间,由玉溪市残疾人联合会牵头,以白内障康复医疗中心为主,各县有关部门负责组织配合,开展防盲治盲大型医疗活动。

1998年11月至1999年1月,组织医疗队,先后到峨山、新平、元江开展工作,共做白内障复明手术270余例。1999年12月至2000年2月,医疗队再次先后赴易门、澄江、华宁、新平、江川、元江,同时携带大型手术显微镜等医疗器械,应用较为先进的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为600余例失明患者做了手术。两次医疗活动,医院眼科先后有42人次参加医疗队,累计工作日300余天,共做白内障复明手术870余例。经术后随访和省、市残联抽样调查,脱残率达到95,脱盲率达到99,人工晶体植入率在94以上,防盲治盲工作受到了省、市残联的表彰。

在两次医疗活动中,医疗队成员团结协作,废寝忘食,每天手术多达18台次。贫穷的山区盲人经手术治疗后,得以重见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