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南京工业大学 - 《南京工业大学报》

十里秦淮载风流

作者:药学 2001 刘淑君    
2021-09-01     浏览(184)     (0)

远远的,我听见金陵的声音,那是个老人梦境里发出的鼾声。 在氤氲的雾气里,她枕着冰冷的石头,睡在历史的河床上,我轻轻地撑篙而去,去探寻被她深藏在梦境中的六朝佳景。

“秦淮缓缓流呀,盘古到如今。 ”不必问金陵之水将流往何处, 流水自是无声地诉说。 多少日岁月消磨,多少代风流变迁,金陵的故事合该这么讲。 千年前,文人荟萃、商人云集,轻舟荡漾着水波,那时金陵还年轻,华灯璀璨映秦淮,看那十里河畔边的莺歌燕舞,听那两岸亭台里的浅吟低唱。

南风细细剪裁,裁出柳丝如带,枝头桃花盛开。一片嫣红的桃叶从晋代的秦淮渡口漂来……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一代书法家王献之迎接爱妾桃叶的野渡,于是这风流韵事真的就这样成了美丽的传说。 才子佳人,俱归杳渺,“渡口名因爱妾留,都夸子敬特风流”,连乾隆皇帝也忍不住青睐这江南野渡的风流了,桨声渐起,桃叶的渡船渐远。 秦淮透过花窗见证过多少爱恨离别,承载了多少饱含深情的诗词歌赋,让后人沉浸于先人的文字当中, 借由几行余味悠长的诗句或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体验过隔岸的那些灯红酒绿和才子佳人的柔情似水。

“……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呀。 ”然而金陵城外几度沧海,终致城内风景不在,隔江商女,一曲《后庭花》,唱响晚唐挽歌的前奏。 千疮百孔的王朝再也吐不出繁荣的气息,目光所及,皆是灯红酒绿;耳畔所闻,皆是靡靡之音。 梅时雨来,愁思满怀。

在时间的涟漪里流动着的十里秦淮, 吞咽着兴衰的苦痛,满是伤痕,又在历史的流淌中慢慢自愈,仍旧怀着一颗纯净的心灵,期盼着美好的故事。

千年金陵,十里秦淮。 秦淮河一半永恒不变的水的灵性代表着自然的隽永, 另一半变动不止的人的气息则真正赋予秦淮以灵魂, 让秦淮不至于在历史的某一段中断流或枯竭, 世世代代流淌在金陵城的睡梦中。

如今,不闻桨声、不见灯影,秦淮河繁华的风月似乎已让滔滔的江水丝丝缕缕抽尽了, 但闭上眼睛,仍能感受到夜风阵阵,听得千年前的欢闹人声,也算释怀。 它们是独立于喧嚣浮躁之外,来自另一个时空的低吟,是这片地域上永远无法被忽视抑或是抹去的底色。 当年的繁华地如今更是经济昌盛,当年的“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所在也被列为世界文学之都。 撑篙寻遍秦淮河的每一个角落,感受金陵的风习习地拂过脸颊,我却突然想起朱自清说的:

“于是,我们的船便变成了历史的重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