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我校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工学院王军教授课题组联袂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合成自成型含铁丝光沸石吸附剂,破解了沸石分子筛碳捕集痛点,二氧化碳吸附量创新高,且性能不受水汽影响。近日,该成果在线刊发于国际著名期刊《科学》上。
沸石作为一种经典的吸附材料, 已经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气体吸附分离等众多领域,具有适用范围广、成本低、操作简单、循环复用便捷等诸多优点,因而在碳捕集领域备受青睐。
不过, 沸石等吸附剂在碳捕集中存在吸附容量不高、气体分离比低、不耐水汽、脱附再生能耗高等问题。长期以来,课题组成员一直致力于研究一种新的沸石材料,试图解决这些技术痛点。
“我们逐渐探索形成一种独特的‘酸水解’路径合成方法。 这种工艺创制的含铁丝光沸石吸附剂较之以前有两大突破, 一是变原来的粉状为高机械强度块状,省却了后续成型工艺,具有典型绿色化工特点;二是独特的孔道结构实现了高效碳捕集。 ”论文第一作者、化工学院周瑜教授说。
他介绍,团队采用“酸水解”的合成路径,经过千百次反复优化,并进行性能测试和结构解析后,得到了一种孔口更小的沸石材料。“二氧化碳直径为 0.33纳米, 我们的沸石吸附剂孔口尺寸是 0.33—0.34 纳米,一来可以让二氧化碳进入吸附材料,二来也能阻止甲烷等分子进入,如此一来,这个孔口就成了二氧化碳专属的‘捕集孔’,吸附更精准。 ”周瑜说。
实验显示, 团队合成的含铁丝光沸石吸附剂在25 摄氏度、1 个大气压条件下,每立方厘米可以吸附219 立方厘米二氧化碳,是迄今报道的最高值。 更重要的是,含铁丝光沸石吸附材料对氩气、氮气、甲烷等表现出良好的筛分能力,其分离比 13X 沸石吸附剂高出多个数量级。
此外,在分离过程中,气体中若有水汽,有的吸附剂会遇水不稳定,常常需要先干燥再吸附。而课题组合成的吸附剂,分离性能不受水汽干扰,且循环使用效果较好。
“就能耗而言,13X 沸石吸附剂在分离二氧化碳和甲烷的混合气体时, 回收 1 公斤二氧化碳需要消耗 0.97 兆焦能量,而我们的吸附剂每吸附 1 公斤二氧化碳仅需消耗 0.7 兆焦能量。 ”论文通讯作者王军教授说,在纯度相同的情况下,课题组合成的吸附剂对二氧化碳的回收率大于 95%, 甲烷的回收率能从61.9%提升到 96.9%。
“碳捕获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实现分离回收和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 此项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发电厂燃烧后的二氧化碳捕集、天然气净化、沼气纯化等方面”周瑜说。
朱琳 杨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