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公司浅层侧钻工作以油藏地质相融合、地质工程相结合为指导,做好剩余油精准化、侧钻建产模式差异化、开发政策精细化“三化”研究,做细井型优化、靶点优化、轨迹优化“三优”部署,做实侧钻建产经济界限研究及效益评价,先算后干、算赢再干,努力做到效益建产,实现“地面资产、地下资源”双盘活,助力党建业务双提升。
地质工程一体化,院区联动
为确保侧钻井位精准高效,公司组建由勘探开发研究院、钻采工艺研究院、两个作业区组成的地质工程一体化研究团队,做到院区联动、信息对称、资料共享。
研究团队融合应用物探测井资料、地质资料、生产动态资料、动态监测资料,落实油水运动规律,确保剩余油认识尽可能准确;联合排查工程报废井或地质无潜力井等可利用井,以及井筒完整性、轨迹运行、地面状况等,确保井位目标可实施性,大大提升科研生产组织效率。
今年以来,该团队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力量,组织开展“五个一”岗位实践活动3次,专题大讨论活动8次,集思广益研究制定攻关“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按照整体有分工、过程勤讨论、相互多配合的工作机制,联合攻关部署浅层侧钻井50口、占总部署井数的83%,贯穿于部署研究、防碰轨迹与靶点反复优化、现场驻井地质导向、完井投产全过程各环节,开展讨论500余次、平均每口井讨论10次以上,确保井位部署及水平井轨迹质量。
技术经济一体化,效益建产
1—8月份,浅层侧钻团队共搜索潜力目标72个,排除低效目标12个,总体部署60口井,下发坐标36口。
科学建立侧钻建产模式,指导井位部署。针对不同成因类型剩余油,建立差异化侧钻建产模式3种,针对断层根部剩余油,采用侧钻局部完善建产模式;针对井间滞留区剩余油,采用侧钻构建驱替井网建产模式;针对轨迹或井况差井损区剩余油,采用侧钻更新建产模式。建立不同侧钻进尺不同油价下单井可采储量经济极限图版,通过计算单井剩余可采储量并与经济极限图版对标,先算后干,确保产建部署经济有效。
合理开发井型及政策优化,确保投产效果。针对不同区块油层厚度、跨度、油藏类型等特点,制定针对性布井方式,努力提高有效进尺比和单井控制可采储量。主力层单一的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采用筛管完井;纵向多套含油层系的稀油油藏,部署定向井开发,采用固井完井。建立稠油油藏不同水平井长度不同含油饱和度下吞吐用量、逐轮增加比例、焖井时间等注采参数图版5个,确保投产效果。
部署实施一体化,精准导向
为确保水平井轨迹质量及油层钻遇率,研究团队深入开展“党员亮身份”“党员亮业绩”“党员讲奉献”等活动,引导党员牢记使命、践行承诺,4名党员技术骨干主动请缨成立现场地质导向小组,不分昼夜持续跟踪分析、指导钻进。
高104-5平77侧平1井着陆后发现目的层实钻深度比设计高2米,由于着陆点深度的变化,后续对地层产状的预测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只能“摸石头过河”,现场跟井人员刘阳平通过两天一夜的连续跟踪和及时调整,确保了该井成功钻遇油层108米。高105-6侧平2井着陆后,在按设计增斜的过程出现随钻曲线未测出的情况,现场跟井人员曹伟根据工程、录井信息判断出从顶部出层,经分析地层倾角与设计出入较大,及时调整井身轨迹,成功实现二次着陆,二次着陆后钻遇油层48米,油层钻遇率100%。高113-4侧平1井地质导向期间正值极端恶劣天气,地质导向人员克服现场电闪雷鸣、道路泥泞、积水严重等困难,24小时坚守在现场,观察钻时变化、录井资料、随钻测井特征,对井眼轨迹“勤调整,小调整”,确保该井钻遇油层110米。
下步,研究团队将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力争寻找到更多侧钻潜力目标,努力做好效益建产、提升油藏采收率,为保障公司全年生产任务顺利完成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