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远离海岸线的盛东如东400兆瓦海上风电项目上, 风机施工正紧锣密鼓。一架架百米高的白色风车屹立于海天之间, 党旗在蓝色的海面上迎风招展, 宁波分公司的项目部队员面对党旗, 誓言铮铮: “奋勇争先, 争当先锋! ” 通过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 党员先锋队持续在工作中发挥作用, 他们用非同一般的勇气和智慧, 踏上追风之路, 他们身后, 还有一艘特别的 “红船” , 也随他们一起海上追风。
今年2月, 在如东海上风电施工的黄金时间里, 风电安装船是主角。但是, 受国家政策影响, 安装船需求吃紧, 由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项目部码头仅剩一艘配有300吨固定吊和700吨履带吊的安装船在待命。
摆在项目部面前就两条路, 要么创新把这艘安装船利用起来, 要么等待大型安装船。
由于本工程5兆瓦风机机舱重达237吨, 吊高要求121米以上, 该船已超出原设定的极限作业工况, 且狭窄的甲板也不能满足叶轮吊装的需求。 “怎么才能把它用起来呢? ” 党员们战在一线, 连夜想办法, 这些困难不但没有让大家退缩, 反而让大家燃起了斗志,“建党百年, 我们党的红船精神, 就代表着希望。我们在船上朝夕相处, 船就是我们的家, 就叫它海上 “红船” , 大家一起攻坚克难! ”
安装窗口期一天天的过去, 大型安装船仍遥遥无期。关键时刻, 党员刘君没有时间休息, 作为项目负责人,已连续10多天没有下船。
迟迟未解决的安装难题, 和进入倒计时的安装期限, 就像无声的指令,让他无法入眠。到了凌晨, 他走到船头散心, 突然看到海浪在船头分散开来, 又在聚合到一起, “对啊, 我怎么没想到! ” 他猛地一拍大腿, 在船舷上的海鸥都被他的动作惊得飞了起来。
刘君马上找项目总工潘路商量,“改变施工次序怎么样?既然用了这艘船, 无法采取叶轮吊装, 那就拆开来装!把机舱和轮毂也分开, 分体吊装! ” 技术团队随后又找来图纸, 进行数据分析。可是, 经过三番五次的数据推演, 还有一道难题未解——机舱单独吊装, 超重了。
机舱通过海运运送至安装现场,在运输过程中, 为保护机舱不发生位移, 会在机舱下部加上一个底座与运输船舶链接, 常规操作是将机舱连同底座一起吊至安装船本体后, 再进行拆分, 但这样一来, 由于履带吊的把杆倾斜度增加, 机舱的总重量肯定是超出了安装船允许的安全范围。大家聚在一起大胆设想, 在运输船上将底座拆除后直接起吊, “可是底座与机舱外罩的间隙还不足5厘米, 若碰撞到, 延误工期不说, 损失可能就是上百万。 ”在狭小的缝隙中去除底座, 难度几何?这就如同在不足火柴盒大的空间里, 脱去 “外衣” 。项目总工潘路皱着眉头想出个法子: 预留导向螺栓, 对机舱进行横向约束固定。
方法是否可行, 需经得起实际检验。刘君带着技术人员, 紧盯着机舱吊装现场。在波涛暗涌的海上, “红船” 要利用浪潮差, 如钟摆一样, 在最低点, 相对静止的时候起吊。大家屏住气息, 小心地观察着。终于, 在浪高小于0.5米的落潮时段, 机舱与底座相对静止的一刹那, “起! ” 刘君一声令下, 吊机快速起钩, 预留的导向螺栓就像一根钢指, 牢牢勾住庞大的机舱, 发挥一两拨千钧之力, 最终将 “外衣” 脱下来, 机舱顺利完成吊装。
接下来的叶片吊装, 是最后的关键步骤。清晨七点, 天色未亮, 海面还未完全苏醒, 但是 “红船” 之上, 已是一片忙碌。巨大的叶片缓缓吊起在空中。一小时后, 第一支叶片插入轮毂安装孔内, 螺杆与轮毂法兰孔逐次插入。
突然, 刘君发现叶片不再移动, 检查发现原来是叶片与轮毂防雨罩单侧卡牢。按照技术参数里的要求, 叶片夹具启动后的正常运转时间只有8小时, 现在已经过去3小时了。刘君看着手表, 脸上的汗珠一点点滚落, 他耐着性子让操作人员通过缆风绳调整叶片。可是叶片仍旧一动不动。更不妙的是, 海上天气说变就变, 眼看一场大雨就要落下来, 要想抢在大雨之前, 安装的时间就更加紧迫了。
“退出去, 再来一次! ” 刘君果断决定再一次进行现场吊装, 他用嘶哑的嗓子在对讲机里发出指令, 眼神中透出坚毅。此时, 许多人身上的汗水已让蓝色工装面目全非, 但是大家已全然不顾, 没有一个人退缩, 也未曾停下手中的活计。在紧张的操作下, 完美避开防雨罩, 最后通过连接螺栓拉伸紧固后, 第一支叶片终于摘钩了。 “成功啦! ” 小小的 “红船” 号上, 一片欢呼。
“红船” 之上, 党员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采用分体安装工艺填补了国内海装5兆瓦机组单叶片吊装技术的空白, 用责任与坚守创造了奇迹。如果说海上风电是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 那么, 如东风电党支部熔铸在海上红色 “追风精神” , 就是海上风电真正永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史朵朵 吴亚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