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版)在近一年多的时间里,焦化厂的干部职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很多同事整月整月地泡在工地上,大家都一心想把工程建设做好,我最长三个月没有回家,那段时间工地就是我的家。”吴清雪说。
也正是这股拼搏狠劲,建设者们克服暴雨、高温、台风、疫情等恶劣条件和重重挑战,交出了一张张漂亮的成绩单。
——2019年11月22日,广西钢铁焦化厂2号烟囱顺利点火成功。
——2019年11月28日,广西钢铁焦化厂3号焦炉点火烘炉,该焦炉为国内首座7.5m大型焦炉,从开工建设到烘炉点火仅用了11个月零4天,创造行业奇迹。
——2020年1月15日,广西钢铁焦化厂煤气净化标段区域内最后一节煤气管道对接完成,焦化“心脏”——煤气风机试机成功,标志着焦化厂煤气净化标段具备焦炉煤气输送的条件。
——2020年4月28日,广西钢铁焦化厂3号干熄炉成功点火烘炉。
——2020年5月21日,广西钢铁项目(一期一步)焦化系统工程热负荷试车。标志着防钢基地项目(一期一步)焦化系统工程全线投产。
齐心协力,“后半篇文章”越写越精彩
焦炉平台前,工作人员来回忙碌,出焦的哨声响起,推焦车、拦焦车、熄焦车、加煤车行走的铃声阵阵,现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产场景。对此,综合科科长罗玲十分感慨,在她看来,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夏天酷热的天气让人汗流浃背,汗水流进眼睛里、流过满是小伤疤的手背、流到被石头磕伤的小腿上,那滋味简直酸爽。”罗玲谈起焦炉投产前夕的经历眉头紧锁,眼神却越发坚定起来。
当时由于意外,罗玲的脚后跟受伤了,行动不便。但投产在即,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她坚持上班,经过反复考虑商量后,罗玲喊上爱人照顾自己,然后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那段时间大家都很拼,身兼数职,经常忙到深夜才睡,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大伙儿看着机器一个接一个运转起来,心里面既骄傲又喜悦,顿时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罗玲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焦炉车间主任杨中贵也深有感触。2020年5月,焦化厂投产前夕,台风暴雨导致不少煤淋湿结块,为了不影响生产,杨中贵和同事们拎起锤子钢钎,“全副武装”向结块煤发起进攻,30名党员和骨干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进行清理,当时衣服、口罩等全都是黑漆漆的一片。
待生产步入正轨,焦化厂职工们把提质增效这“后半篇文章”提上日程,不断“捣鼓”设备,根据生产实际对设备进行改造、摸索。
2020年9月13日,广西钢铁焦化厂氨分解硫回收工序试生产出副产品硫磺,该工艺生产项目主要通过贫液、剩余氨水、碱液、脱氨水、浓氨水、半富氨水等在洗涤塔内循环喷洒,将焦炉煤气中的硫化氢气体,氨气等进行吸收,并通过蒸馏等系列加工,将生产出的酸气送至克劳斯炉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不完全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与硫化氢进行反应最终生成硫磺。
“这是我们提质增效的具体体现!”邹骏说,氨分解硫回收工序能成功吸收焦炉煤气中的硫化物,硫化氢的转化率达93%以上,并实现二氧化硫的零排放,所得产品固体硫磺的纯度高达99.5%。同时,克劳斯炉尾气将返回吸煤气管道,能有效保护煤气系统,达到资源回收利用和保护环境的双赢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