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 - 《湘潭大学报》
化学学院10人保研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本报讯(学生记者 何好 黄雪琴 张荟) 5月,渐有夏意,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探索科研规律的10名化学学院学子陆续返校,在本科答卷上书写最后的答案——他们被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免试录取。
这10名同学分别是2017级应用化学专业蒋颖,材料化学专业李执灏、曹嫣嫣,化学专业林翠莲、程丽君、粟瑶、黄星妙、孟庆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路鹏凡、胡峪铭,他们在大三下学期提前进入研究生导师课题组。
“学院‘3+1’联合培养实施17年来,这是一次性被录取学生最多的一年,这在省属同类高校中并不多见,是非常不错的成绩。”化学学院负责人说。
2003年,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签订了教育联合基地协议(“3+1”联合培养协议),双方同意加强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每年由我校派遣若干名优秀本科生到化学研究所参加为期半年或一年的本科生毕业论文有关的工作,同时,化学研究所每年接收一定数量的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
2020年12月16日,化学学院与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签署《湘潭大学化学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人才联合培养合作协议书》,协议在再次确认双方的合作关系之上,由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在本院设立“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奖学金”,并继续将我校作为该所的优质生源基地。截至2020年,我校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联合培养了本科生18批,共计140余人,成果丰硕。
10名保研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的学子是学霸,也是科研达人,他们是无数勤奋刻苦的湘大学子中的一员。回想自己保研道路,他们有过辛酸泪水,也有过喜悦笑颜,不同的身份与经历构成了这10名同学独具特色的湘大故事。
李执灏本科期间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SCI级刊物《材料快报》上发表论文《海胆状铝掺杂二氧化锰用作高性能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其论文《锂硫电池用金属基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蒋颖在2018年加入化学学院易兰花教授团队,开展了多项科研工作,2020年2月,蒋颖以并列第一作者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区顶级期刊《危险材料期刊》发表论文,8月,蒋颖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区顶级期刊《总体环境科学》发表论文《多壁碳纳米管降低3D类脑中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活性》。
“撰写论文对个人的逻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要求很高,本科生能作为主要参与人独立完成两项工作并撰写论文,非常不容易。”两篇论文的主要通讯作者曹毅博士说。
受疫情影响,程丽君大三下学期的期末考试被推迟到了9月开学后进行。因此,在暑假,程丽君也不敢有丝毫松懈,准备夏令营面试考核、整理推免考核材料、期末备考三管齐下。“暑假那段时间压力真的很大,现在有了好的结果,很庆幸自己前几年的努力,更加庆幸自己选择了湘大,选择了化学学院。”
“即使生于绝望,也要活出希望。”林翠莲一直很喜欢电影《风雨哈佛路》中的这句台词,“我当时的成绩在保研的边缘徘徊,为了给自己更多紧迫感,我就怀着不能保研的心情专心准备研究生考试。”五月底开始,为了有一个更好的身体条件支撑高强度的学习,林翠莲每天早上五点四十起床,跳绳5000个,八点钟开始一天的学习,上午学习专业课,下午复习英语,晚上学习专业课和考研政治,直到尘埃落定才放松下来。
勤奋学习,从未松懈。在这条保研征途上,10位同学凭借着不断进取的决心与坚持到底的恒心,一步一步朝着“更好的自己”靠近。不仅科研中严谨认真,学习上刻苦努力,在学生工作中也能见到他们活跃的身影。跳出书本,文艺活动、体育赛事、训练场都是他们青春的舞台。
10名同学中有6名担任过辅导员;程丽君思维活跃,在新生杯辩论赛中获得“优秀辩手”称号;林翠莲热爱文娱活动,大二参与策划组织新生军训百人大合唱、新生文艺晚会;胡峪铭在化学学院足球队担任队长时,实现了化学学院历史上首次“湘大杯”出线,提到这里,胡峪铭脸上满是骄傲与自豪;蒋颖不仅担任辅导员,还参加了湘大学生军训教官模拟营,在2018级新生军训时成为了一名模拟营教官,“和小班的学弟学妹早起早读,和营里的兄弟们早起训练的我,都很幸福!”蒋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