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河南大学 - 《河南大学报》

林泉韵致———宋人的诗意山水画

作者:□崔禹尧    
2021-07-10     浏览(293)     (0)

本文讲述了宋人对诗意山水画的追求和推动,他们注重绘画的真实性、细节和诗意,并将诗与画融为一体,创造了诗意化的山水画。这些作品保留了自然之美,并展现了文人画的精神风貌。





  魏晋以降,文学创作的重心从宴酣乐舞转向苑囿山水,最终又突破苑囿的束缚,直奔自然山水。刘勰有曰:“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继谈论老庄道学的玄言诗之后,倡导自然英旨的山水诗歌迎来了发轫之际,“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的谢灵运,就以山水为题材文学作品甚夥而闻名于世。跟随文学的悸动,在绘画领域,栖丘饮谷,三十余年的宗炳写下中国第一篇山水画论———《画山水序》,开创性地提出了“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山水以形媚道”等美学观点,可谓是绘画艺术的思想先行,尤其是“至于山川,质有而趣灵”的审美追求,更为山水绘画的兴盛,提供了广博的思想基础。然而魏晋时期的山水画,大多依附于传统的人文宗教绘画,并且长期充当着这些绘画题材的背景,其山水描摹的具体样貌恰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所记:“其画山水,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率皆附以树石,映带其地,列植之状,则若伸臂布指。”隋唐两代,人物画里的峨冠高髻、宗教画里的顶礼膜拜渐居次要,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的画科而存在,这一时期展子虔、李思训、李昭道等大师的艺术探索,为宋代山水画的新发展积蓄了丰富的创作经验。山水画从独立自由走向华丽转型,文人诗意化的丹青艺术,成为了两宋山水画的时代主题。
  北宋初,承袭五代山水绘画的审美标准,走的是大山大水的雄浑路线。像今天我们可见的李成《晴峦萧寺图》、范宽《溪山行旅图》,都是极力尽写千岩万壑之气势,在山水形态中凸显真实纯粹的自然美,五代荆浩所言:“度物象而取其真”,就是对五代至北宋初期的山水画最好的解读。真正赋予宋人山水诗意的,首推北宋熙宁年间的郭熙,他本人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难能可贵的是在他绘制山水画的同时,还专门写下山水绘画的创作方法,后经其子郭思编纂成书,名为《林泉高致》,这本书无疑成为了指导后世山水绘画创作的宝筏金绳。《林泉高致》力荐画家要画真山真水,郭熙在书中讲述四季之山:“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就将一位画家的客观所见,提升到了一种主观所感的精神层面。
  如果说绘画的艺术形式是由眼而见,那么诗歌则多是由心而感,钟嵘《诗品》有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行诸舞咏。”细细体察四季的山情水态,是以画师之眼,可又何尝不是以诗人之眼。《林泉高致》的《画意》篇有“古人清篇秀句,有发于佳思而可画者”之说,同样是主张用诗句的灵感来启发画家。由此可见,郭熙推崇的山水画境,不再一味地刻真求实,而是要求更多地赋予山川私人的情怀,并且借此消弭人与自然的隔膜,真正实现山水绘画从可望、可行,达到可游、可居的境界特征。从此,范宽那种气势恢宏的英雄主义,李成清淡萧索的文人逸趣渐趋相融,我们看郭熙的传世神品《早春图》,春山早见,湿气如蒸,满山的草木有一种按耐不住生命的张力。案牍前执笔的画家本人,更像一位行吟的诗人,在这座苏醒的大山里咏叹着: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
  如果说郭熙是绘画领域诗意化的倡导者,那么当时文坛对于诗意画的奥援,就应当是来自苏轼的力量。中国诗意绘画的诞生,最开始是由审美体验而来,而不是由创作而来。苏轼即是这个重要体验者,他认为:“古来画者非俗士,摹写物象略与诗人同。”他在看了王维的作品后感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一代文豪苏轼一直求索诗画的交融,他有诗句“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间接地点化了文人画的萌发。他本人长期和画家王诜、李公麟、文同交往,以苏轼的才气,加上身边艺术氛围的熏陶,能够完成诗歌与绘画的相互发明,也是可以预料到的。我们还要看到,宋徽宗的画院招生考试,就曾以诗句命题,考生的文化涵养无疑成为了解读诗句和创作绘画的关键。从个人到国家,诗意的追求,已然成了绘画创作的共识,时人莫不以诗画艺术创作为荣。文人宋迪就将自己在湖南任上所见山水景致一一描绘,集合为潇湘八景,君不见江天暮雪、山市晴岚、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尽在这咫尺绢素之间,皴擦晕染,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宋人的这段潇湘林泉梦,为后世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典范,中国画的诗之旅,大概也从此开始了。
  诗意化的山水,不再是那样孤傲冷峭,纵观宋人的林泉,无论是北宋时期的深厚全景,抑或是南宋时期的精细特写,诗意的保留成为了山水绘画形态更迭的不变底蕴。这样的底蕴幻化作纸面上鼓荡一股文气,这股文气让我们体会到“池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的细微与精致;“晚风送暑去,新雨送凉来”的自然与清新;“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不迫与从容,诗意的追求,细节的忠实,洋溢着郁郁乎文哉的大宋之风。初夏时节,再次翻开宋人的山水画册,纵然是“远隔岭峤,不相瞻临”,但凭着一颗诗意的心,于林泉韵致间,亦能读出“云水为我横流,山川为我注脚”的自然感召,这种感觉,真好!(作者系我校文学院20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