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林老师更像一位知心朋友” “他的课能真正启发人去思考”“原来学习也可以这样快乐” ……
这些让学生赞不绝口的评价,在他的评教系统中比比皆是。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份职业, 就一定要对学生负责。” 艺术学院景观规划设计系教师林轶南秉持着这样的理念, 从教6年来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玩转艺术, 将课程教学同乡村景观建设紧密融合, 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育人为本
在课堂内外指引学生成长成才
出于对校园氛围及教师职业的热爱, 林轶南来到了华理艺术学院, 成为一名大学老师。当时正值学院调整学科发展方向, 林轶南所在的风景园林专业刚刚成立不久,师资力量较为短缺。他勇挑重担,从设计基础到建筑设计、 从景观设计到城市规划, 相关领域的课程他全部上过一遍。排课最密集的阶段, 他每周至少要上 16个课时。
对于授课, 林轶南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 每次课后都留有答疑时间, 答疑时间不够, 他就加入学生班级群或通过邮件线上为同学们答疑解惑。 “学艺术, 很多时候没有标准答案。 每位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所以个性化的问题会很多。 虽然解答这些问题会花费很多额外的时间, 但也是值得的。”
除常规教育教学外, 林轶南还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 “竞赛的过程是高强度的, 短时间内必须要拿出成果, 需要团队成员彼此协作。 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提升和帮助非常大。” 2017年和 2019年, 他带领学生两次参加“行走上海—城市空间微更新计划” 竞赛, 并都斩获一等奖。 “这个比赛的竞争对手除了高校师生团队外, 还有很多久负盛名的设计公司。” 谈到林轶南对学生竞赛的指导, 风景181 班学生叶雨涵谈到, “他非常注重田野调查, 在带领我们外出调研的过程中,会详细地介绍当地的风土民情, 给一个大致方向后, 引导我们充分自主思考, 发挥想象力” 。
勇于创新
在课程改革中鼓励学生探索真知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将课上好,让学生获得更多启发和成长, 是每位师者共同的愿望。设计基础课是风景园林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入门课。这门课的前身包含设计原理、 设计基础两门课。林轶南经过充分思考和设计, 向学院建议调整培养方案, 把两门课程合并成一门设计基础课, 并将课程从理论为主调整为实践为主。 他先后设计 “造桥实验” “混凝土模型浇筑实验” “小型构筑物建造” 等融知识和趣味于一体的环节, 并创办了设计基础课程作业及构筑物展。 每年奉贤校区图书馆前的广场上展出的各式各样别具一格的构筑物, 便是林轶南指导学生完成的特殊结课作业。
学生们就是在这样一件件精心制作的作品中理解设计的概念、艺术与建筑的美感, 逐步走入艺术殿堂的大门。 这些实践环节的设计也成为支撑林轶南进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该课程于 2020 年入选国家一流课程。这也是华理唯一一门获批的实践类课程, 整个上海市仅获批 12门。
别出心裁的课程设计、 灵动活泼的授课风格、 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理念, 让林轶南的课程备受学生欢迎和喜爱。 在美国科恩及合伙人(Coen+Par t ner s ) 担任景观项目设计师的赵浩宇校友对林轶南的课程记忆犹新: “林老师的课程点燃了我对设计的热情。林老师的教学内容注重空间体验与结构逻辑, 他的设计基础课使我对广义的空间设计产生了极大兴趣。”
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 林轶南积极参与各类教学比赛,以赛促教, 并先后斩获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二等奖、 第四届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首届上海市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谈到参加教学比赛, 林轶南感觉受益良多: “为了准备教学比赛,我将设计基础课程的所有课件全部重新做了一遍。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哪些知识点要更新, 哪些内容需要调整。 这对授课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走向田野
为乡村振兴插上艺术的翅膀
在开展课程实践中, 林轶南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 走向广阔的乡村田野,依托专业优势,将课程教学同乡村景观建设紧密融合, 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2016 年暑假,林轶南带领学生回到了他的家乡——福建省晋江市某乡村开展暑期夏令营, 帮助当地进行乡村景观改造。 林轶南团队前后仅花费 10 天时间就完成了乡村景观园从设计画图到施工的全过程。 经过改造后的村庄现已发展成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这个乡村景观改造的成功案例, 吸引了大批村庄与之合作。如今, 林轶南团队已完成了 16 个晋江下辖村庄的景点改造,并在晋江市成立了“艺术学院驻晋江工作站” , 在多个村庄和社区设置了乡村教学与营造实践基地。
2018年 5月, 林轶南将景观工程与技术和种植设计两门课程打通 ,带领学生设计了全国文明村——闵行区友建村的乡村景观。经过景观提升后,友建村于 2019年入选闵行区美丽乡村示范村。2019 年 5 月,他又带领学生在奉贤区路口村设计了一系列乡村微景观, 该举措得到《东方城乡报》 、搜狐网等媒体报道, 林轶南也受聘为奉城镇首位 “乡村规划师” 。
“我们这个学科是工科学科,要求我们一定要多实践,脱离了实践只是教授书面的内容是没有意义的。” 为此,林轶南每年都会在暑假期间,亲自带领学生“下乡” ,让学生在实践中真实体验“设计 - 深化 - 施工”的全过程,在上海、福建等地完成了一系列乡村景观实践, 真正做到“把图纸画在祖国的大地上” , 实现了 “化假题为真题” 、 设计课程“下乡” 。他也因此获得了上海市“知行杯”社会实践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挑战杯”优秀指导教师、 “海峡两岸大学生乡村营造夏令营”优秀指导教师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