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二日,惊闻袁老作古。这天几乎不曾停歇的细雨迷蒙,想来应当是在天地同悲。
“我毕生所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来的时候,只有饥荒挨饿迎他,他带来了十里稻香;他走的时候,以三餐饱食赠民,我们用万里思念送他。希望袁老现在,正悠哉地在梦里踱步,在禾下乘凉。
从小到大,在课本上,在长辈嘴里,在新闻中,我曾无数次听过他的名字,了解他的生平,钦佩他的事迹。进入大学,有幸和袁老成为校友,就算嘴上不提,心里也与有荣焉。初入大学时正好碰上袁老回校,我却错失了这次机会,现在想来,满是懊悔,没能亲眼见一见这位可爱又温柔的老爷子,我曾有幸离他那么近,现在,却那么远。但人可能就是失去后才会越发珍惜,离开后,才越发觉得有他真好。
我常去上课的那栋教学楼旁边,有一座袁老的雕像,每天上课人来人往,大家都习惯了有他的存在,很少有人会多注意一眼。以前每天上课都会路过这座雕像,从未有过什么触动,他离开了,那座雕像却好像突然有了温度,像是他本人就在那里含笑望着我,那双眼睛好像也有了神采,在今后的日子里,永远面容沉静地望着人来人往的孩子们。就像袁老还在的时候,大家很少去查看他的消息,当他离开后,才感知到他本人灵魂的温暖。
惊愕于听到他离开的消息,在我的认知里,他好像永远不会离开,他会陪我们一起长大,永远在他的试验田里闻着稻米香。有的人就是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所以我们好像忘记了他们也会生老病死,所以当离别来临的时候,才会那么突然和无法接受。他最终还是离开了,悲声四起,无数条回忆、铭记、悼念,无数次破防和泪目……侠之大者,国士无双,才会这样牵动无数人的心弦。有人说,他是想等我们安心吃完午饭再走。或许就是这位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老人最后给予的温柔馈赠。
他一直在土地里,如今回到了他深爱的土地中去,不要太过悲伤,未来年年的稻香,都是他在人间永不磨灭的痕迹,他会在漫山遍野的金黄中,用另一种方式陪我们走下去。“未谋其面,但蒙其恩。”我和他生活在同一时代,如今想再次看他,他已是天上的星。从此,他在我们脚下厚实的土地里,也在头上璀璨的星空中,稻穗沉甸甸,米饭飘出香气,无一是他,无一不是他。
金庸先生曾经写道:“你瞧这些白云,聚了又散,人生离合,亦复如斯。”我们熟知的人会一位又一位的离开,国之脊梁离去了,但他播下了更多好的种子,他未曾做完的梦,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后辈尊承其遗志,帮他续上。这位可爱的人,用他的方式造福并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雕像前祭奠的花已成海,摆放的排球和米粒,都是我们对他深切的追思和悼念———他爱着人民,人民也爱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