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到大,《围城》这本书一直被身边不同的人推荐给我。而我呢,总空有想要博览群书的豪情,但却没有这样的自觉。上了大学以后,我成了学校“经典悦读班”中的一员,终于,我有了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借口”,静下心来翻开这本书。
初见《围城》,这本书仿佛是一本宫心计,女人之间的斗争很激烈。怀着这样的印象,我翻开了书本的第一页。而再当我合上的时候,我对这本书有了新的感触。这并不只是女人之间的斗争,女人之间的战斗更多体现在开篇的那艘船上,鲍小姐与苏文纨之间的明争暗斗。文章更多是通过对他人内心世界的刻画,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作为钱锺书先生的代表作,《围城》给人一种常读常新的感受,他将自己丰富的思想写进书中,融会贯通地表达出来。方鸿渐于我来说是印象最深,也是最感兴趣的。
这位江南的绅士之子,在北平上大学期间,因为学不了他们家乡很看重的土木工程,只能转到社会学系,最后又转到中国文学系,几番波折最后勉勉强强毕了业。后来由于未来丈人的帮忙,走上了留洋之路。在国外留学期间,受个性解放新思潮的影响,方鸿渐萌生对自主爱情的向往,大着胆子给父亲写信要求解除包办婚约。在中西文化强烈冲击下的方鸿渐,逐渐“心理畸形”。有着如此经历的人注定会有不同寻常的人生和爱情。
作者用大量的笔墨刻画了一个在爱情上懦弱、轻浮、不负责任的方鸿渐。他的经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受西方文化的入侵。人们不能自主恋爱,只能停留在感情的围城之外。
当然,《围城》并不仅仅是一部爱情小说。它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对于现代社会也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多元化世界,如何将“崇洋媚外”和“固步自封”避开,找到其中的平衡点值得人们深思。在我们当代青年人的逐梦路上,一方面是正在追逐着的梦想、证明自己,一方面是当梦想与现实接轨受挫时内心的软弱带来的孤寂。我们不断寻找出路,走出现实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