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过程测试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微纳仿生系统与智能化团队一直致力于超快激光微纳精密制造和超精密3D/4D打印制造方面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工作。尤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成果显著,2021届硕士毕业生(团队首届硕士毕业生)中,有4名同学分别被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录取人数和比率均为学校前列。
唐晓轩:清华大学2021级博士生
时光荏苒,唐晓轩在西南科大短暂的三年硕士生涯迎来了尾声。作为参加过工作的往届生,他在工作经历中深刻感悟到科研创新的重要意义与独特魅力,并对自身未来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划。因此,来到西南科大后,唐晓轩选择了加入最具有挑战性的科研团队——微纳仿生系统与智能化实验室。全新的实验室,陌生的设备,从未涉足过的学科交叉研究领域与初次见面的同学们,这些对唐晓轩的科研生涯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为此,他勤奋学习以扩充基础知识储备,广泛阅读相关文献以掌握领域内最新进展,最终给自己,也给悉心培养的老师们,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唐晓轩在国际顶级期刊J.Mater.Chem.A,Chem.Eng.J,ACSAppl.Mater.Interfaces等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5篇。经过努力学习与科研历练,他成功被清华大学录取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
回首往事,展望未来,唐晓轩表示,希望可以继续为中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不忘科学报国初心,牢记科技强国使命,成为一个对祖国发展有益的公民,一个对人类进步有益的学者。
崔泽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21级博士生
回首2016年,崔泽航说,在对“研究生”一词都尚未理解透彻之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考研,感谢那时拼搏与努力的自己,才有了这段不断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的研究生学习历程。
崔泽航认为,在仿生系统与智能化实验室学习的三年,是受益匪浅的三年。作为团队的首届研究生,很骄傲,同时也深知自己可以做得更多。这三年相对辛苦,但更多的是历练与提升,与初入实验室时的稚嫩相比,自己增添了几分沉稳。
在采访中,崔泽航告诉我们:“‘任何事情到最后都会是一件好事,如果不是,说明还没到最后’,导师李国强教授的这句话激励着我一路前行。课题研究与成果产出对当时毫无经验的自己而言,的确是艰难而有吸引力的存在。李教授还说,‘每篇稿子完成后,不修改三百遍,那都不叫学术论文’。它折射出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严谨精神。”最终,经历一波三折式“投-拒-投”循环后,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如J.Mater.Chem.A,Chem.Eng.J.,ACSAppl.Mater.In‐terfaces等发表高水平论文9篇,并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崔泽航最终以优秀的成绩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录取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
肖林:上海交通大学2021级博士生
肖林为了快速进入科研学习的状态,每天早8点到实验室,晚10点离开是三年来的最基本要求。面对未知的知识领域,需要积极向智者学习,他经常请教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师长,学习他们优秀的思考方式与学术习惯;肖林留心观察自然界生物的奇妙现象,用心去了解、探索生物独特的奥秘,并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最终设计出了缓解淡水短缺问题的微纳仿生器件。
在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肖林在Chem.Eng.J,J.Mater.Chem.A等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参与科研项目2项,获得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及校长奖学金提名奖等多项殊荣,并被上海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录取为2021级博士研究生。
在取得一系列的成就后,肖林最大的感悟就是:“不是所有坚持都会有结果,但总有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养出怒放的蔷薇。未来也相信唯有水滴石穿般的坚持,才能突破人生道路上的重重壁垒。”
周茂林: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1级博士生
光阴荏苒,转眼间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已逐渐进入尾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时间总会在最后一刻给予每位辛苦劳作的人一份公平且满意的答案。
对于周茂林而言,在今年收到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是最令他感到自豪的事情。
“回想起这段短暂且充实的校园时光,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刻认识到通向成功的道路总是一路风尘、举步维艰的,但同样也具有拔丁抽楔、厚积薄发的乐趣。”一个以科学研究为生活主旋律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从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能够学以致用,这中间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挑灯夜读和披荆斩棘、循序渐进的艰苦奋斗的过程。从研究生入学至今,他主持了西南科大研究生创新基金校级重点项目1项,参与科研项目3项,发表SCI论文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8.0以上,为中科院分区一区TOP期刊,并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院级优秀学员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