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齐鲁工业大学 - 《齐鲁工大报》

教授走出实验室 学生成了香饽饽

—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本报记者    
2010-11-12     浏览(246)     (0)

  虽然离毕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各高校的大四学生已经在为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而开始忙碌了。眼下,就业压力大,很多大学生担心“毕业之际就是面临失业之时”。不过,我校也有许多大四学生早早地就拿到了好几个用人单位的聘书,尤其是一些热门专业,比如造纸、皮革等,企业都是抢着要人。追求“优质就业率”
  张银新是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大四的学生,除了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在省内的几家企业里被亲切地称为“张工”。很多企业看好他,希望他能毕业后到企业工作。
  张银新的本事是和他的专业课老师蒋文强教授学的。蒋教授经常受邀到一些企业进行技术指导,每次都会带上几名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习锻炼的机会,张银新就是他所带的十几名学生中的一位。因为跟着蒋老师跑企业的次数多了,张银新练就了扎实的专业功底。这些经常跟着老师跑企业的学生,都成为“抢手货”,早早地就被所服务的企业签约录用。
  正是由于我校的毕业生实践能力较强,深受企业的青睐,历年就业率均达93%以上,众多老牌工科专业毕业生多是手中攥着好几份就业协议,制浆造纸工程、生物工程、皮革工程、机械制造工程等专业的毕业生长期呈供不应求状态。
  在此形势下,学校的很多专业提出了“优质就业率”的新目标。该校造纸专业在统计就业率时,更看重在晨鸣集团、华泰集团等全国知名企业的就业率,计算机专业则重点向IBM、华为等大公司推荐就业。张银新就还在犹豫,因为他一直有创业的打算,想靠自己努力,打拼出属于自己的一份事业。
  我校学生的就业不仅仅是学生自己、校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的事情,更是全体专业教师的职责。食工学院、轻化学院、材料学院等都明确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包就业”,即每一位专业老师都要联系自己熟悉的企业,负责重点推荐几名学生就业。更多的专业教师已经把帮助学生就业当做自己分内的事,成为自觉地行动。大四学年刚开始,还没到企业招聘的时间,蒋文强教授就已经推荐4名同学去企业实习,其中2人去了德州的一家环保企业,2人去了济南的环保设备公司。
  受食工学院院长王瑞明教授的感召,西王集团每年都来我校参加毕业生供需见面会。2008年他们希望招聘生物工程、食品、机械、营销等专业的学生60人,为此,企业专门派大巴车带学生实地参观、考察、宣讲,希望现场签约,但由于毕业生数量有限,最后签约的不足10人。
  作为我校特色专业之一的皮革专业也是如此,由于毕业生供不应求,每年都会有省内外的几十家皮革企业早早地来校“抢”毕业生,但往往不能如愿招满。为了增加吸引力,有多家企业在学校设立皮革专项奖学金,由于企业奖学金较多,几乎全班同学都能拿到奖学金,有的同学依靠奖学金,完全可以支付大学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企业才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学工科的不能脱离生产实际”,这已经成为很多老师的共识,在课堂上,他们也把这一理念传达给学生。老师上课时,通常不会照本宣科,而是比较灵活地把科技前沿和生产一线的知识教给学生。课本的知识学生可以自学,而2/3的授课知识都是来自教师正在做的生产实例,这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保证了教学质量,使学生懂得:企业才是学生知识获得和应用的第一课堂。
  做毕业论文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轻化学院实行了“双导师”制,选派学生去企业做毕业论文,为他们再聘请一位企业导师,“真题真做”,做的都是企业生产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真实技术课题,技术成熟后可以直接用于改进生产工艺,创造效益。
  学校一贯着眼于提高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入校不久就能和教授级的老师一起做课题。张银新在大二第一学期初,和其他十几名同学被选进蒋文强教授的实验室,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用了近一年的时间。随后,蒋教授开始带他到企业,在生产现场学习、领会、实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三暑假的时候,蒋教授带他来到了沾化的一家化工厂,让他独立调试该厂的污水处理系统。张银新现场调研取样,自己一个人跑到泰安、德州买来材料,在实验室开始做小试,从小试到中试再到最终调试污水达标,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张银新在近两年的时间,帮助众多企业解决了数十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
  像张银新一样在校期间就有科研成果的大学生,学校还有很多。学校发动学生积极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种赛事。化工学院洪卫的《电化学固定化微生物联合深度处理造纸废水的研究》,荣获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并作为山东省唯一的代表参加了在复旦大学举行的“挑战学子”科技成果转让推介会,当场就有多家企业和他商谈合作意向。蒋宝等同学的作品《微电解-蒸馏-厌氧-CASS处理制药废水探索》荣获全国二等奖。
  学生能够深入企业,学到真本事,关键是教师带好头。学校有一大批深受企业尊敬和信任的教师。王瑞明教授和德州的一家生物淀粉企业合作多年,当得知王教授正在做淀粉产品深加工的课题时,企业老板张雷达当即决定,前期投入300万元经费,资助王教授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希望课题成功后,优先转让给他的企业。“老总现象”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为了能把服务企业的优良传统保持下去,学校规定,新进的专业老师必须先到企业锻炼,他们虽然都是硕士、博士,但对应用性研究不一定熟悉,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他们尽快了解生产实际,抓住一个企业,进入一个行业。
  校长陈嘉川教授说,学校作为山东惟一的一所轻工类大学,就是要着眼于社会和企业需求,培养既有创新精神又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企业是最实际的。只要给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为企业增加效益,企业就会信任你,支持你。
  而企业在聘用我校的学生后,普遍评价是:勤奋踏实,特别是实践能力较强,能够很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这是由于学生尚未走出校门就熟悉了企业生产的流程、特点、技术难题等,走上工作岗位后马上就能进入角色,并更容易成为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和管理者。
  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了轻院独特的“老总现象”。据不完全统计,建院32年来,单是从这儿走出的企业老总,就有1000多位,其中不少都是省内外名企老总,如国内造纸行业排名第一的晨鸣纸业集团董事长陈洪国、总经理尹同远,青岛啤酒集团总裁孙明波、副总裁樊伟、总酿酒师董建军,谷氨酸产量世界第一的阜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学纯、总经理王龙祥,皇明太阳能集团总裁范建厚,玻璃纤维产量亚洲第一的泰山玻璃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刘颖等等。
  校友成为企业老总后,又来反哺母校,助力母校发展,他们的企业成为吸收毕业生的重要渠道。在2007年该校举办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上,有200多家用人单位提供了8300余个就业岗位,其中有30%就业岗位都是校友提供的。
  良好的就业,也吸引了更多的高考生选择轻院就读。近五年来,我校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始终保持在100%,这是全省二批次院校中惟一的一所。
  “教授必须走出实验室,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学校响亮地提出,要坚定地走产学研合作培养人才的路子。教授必须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为企业创造效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也给予学校丰厚的回报,首先是教学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课堂上不再是单纯地照本宣科,而是让学生可以了解到生产实际,可以在实验室动手操作;其次是就业率得到保障,从我校毕业的学生普遍专业精,能吃苦,适应快,受到企业的广泛好评;三是科研成果多,横向经费充足,提高了办学效益。学校有了钱,就有能力加大投入,改善教学科研条件,为老师搞科研提高便利,争取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及时把成果转让给企业,转化为生产力,这样企业将以更大的力度支持学校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企业与学校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