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 - 《山东中医药大学报》
齐鲁医家
刘登俊 张士骧
刘登俊,字步瀛,一字澹人,清代山东历城人。生卒年代不详,约生活于嘉庆至光绪年间,享年79岁。他曾候选州吏,平素多义举。其父刘泽,精医术,撰有《卫生编》《异证杂录》等。登俊幼承家教,精岐黄术,擅长痘科,著有《痘科补阙捷响》一书,刊行于世。
登俊幼而多病,读书日不尽一行,年十二,身始健,读书可日尽百行,判若两人。及长,博览群书。中年精于医道,尤擅长痘科,理痘三十余载,活幼甚众。此外,刘登俊工书善画,花鸟尤胜。
登俊多义举,咸丰十年,泰安、肥城、平阴、东平因兵乱而避难至济者,积数百人,他将家中储存的黑豆煮熟,散发给难民,并酌远近备糇粮(即干粮),嗣难民欲远出,侦路送之,活人甚众。
他积三十余年治验,晚年撰《痘科补阙捷响》一书,经其子正己编次,于光绪乙酉(1885)年,付梓刊行。书中刘氏自序云:“捷响编何为而作也,为发前人未发之秘,启后学当务之由,按法行之,捷于影响也。”
长子成己,次子正己,均知医。周急济贫,亦多倡义举。
张士骧,字伯龙。清末山东蓬莱人。天资聪敏,淹贯文史。其父张墨园,膺张之洞保荐循吏,积劳多病。士骧因父病而寝馈方书,研习多年,多有心悟。恰逢其父患时疾,群医束手无策,士骧即治之,自此后声名鹊起。张士骧著有《雪雅堂医案》二卷,记载了他从光绪甲午至癸卯(1894~1903)十年间的临床治案,共八百余例。此外,尚有《类中秘旨》传世。
士骧曾受业于四川唐容川先生,唐氏所著《本草问答》即系记录其师生二人问答之作。唐容川是我国早期“汇通”中西医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张氏的学术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张士骧根据《素问·调经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一节,参用当时西医血冲脑经之说,著有《类中秘旨》一书,指出中风皆由“肝火上亢,化风煽动,激其气血并走于上,直冲犯脑,震扰神经”,治法以潜阳镇逆为主,抑降其气火之上浮,使血不升则厥可定,而脑神经之功用可复。其说衷中参西,既阐明《素问》大厥的病理,又指出血冲入脑的病机,纠正了前人认为中风系由外风侵袭,以温散风寒之小续命汤、风引汤等为治疗中风专剂之谬误,使中医对中风病有了更多的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