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鲁东大学 - 《鲁东大学校报》

从烟台师专到烟台师院的日子

2010-11-10     浏览(430)     (0)

在鲁东大学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历史节点显得尤为重要,在那一时期,鲁东大学从一个专科学校迅速成长为本科院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跨越。带着对那段历史的好奇,记者在一个安静的午后采访了吕廷钢老师,他为记者讲述了那一时期,学校的一系列前瞻性决策和全校师生为之共同奋斗的峥嵘岁月。

1961年,从莱阳迁址到烟台的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几经波折后开始扎根发展,随着“文革”十年蹉跎岁月的结束,高考制度恢复,改革开放的步伐迈开,烟台师专的师生也在新形势下勾画着新的发展蓝图。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当时的烟台师范专科学校只有现在学校南区300多亩地的规模,在周围高山的荫蔽下,学校显得有些单薄。1983年的时候,学校还只有7个院系,全校师生1800余人。“就凭当时的空间和师资根本发展不起来,这两点就把学校绑住了。”吕廷钢回忆说。但是,就是在这块土地上孕育着烟台师专的梦想——升格为本科院校。

为把梦想变为现实,当时学校领导班子从学校实际状况出发,在发展战略上找到两个重要的突破点——扩大规模、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办学层次的跨越。“不得不说当时学校领导的决策是有前瞻性的,超前意识很强,而且真的是敢想敢做。”吕廷钢告诉记者。

在确立发展战略后,学校很快投入实践,首先是扩大占地规模。

就在学校准备扩建的时候,同时动工的还有选址在现在北区体育场的烟台酱油厂,那时,酱油厂的建筑工棚已经搭成。校领导意识到,如果酱油厂建起来,势必会影响学校周边环境,更重要的是,当时学校的发展蓝图已经有了初步的轮廓,向南、向西发展都有山地阻挡,学校东边的建筑也已经基本定型,想延展很难,在当时,唯一的出路就是把北区的梯田圈过来。

思量过后,学校反复向市政府讲明情况,无论如何,不能把酱油厂建在教育用地上。几经波折,最终,由市政府出面,另外征一块地与酱油厂进行置换。不久之后,现在的北区体育馆拔地而起,在当时,体育馆和体育场的规模和质量在全省高校是位居前列的。

就这样,北区体育场成了学校向北发展的第一步,也成为学校扩建发展的新开端,以此为据点,北区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最终,北区的果园和荒山地全部贴上了烟台师范学院的标签。

硬件设施的根基在一点点打牢,与此同时,学院要扩建,招生人数要增加,教师教学水平亟待提升,这样一来,师资队伍建设投入就必须跟上发展的脚步。当时,学校正赶上国家允许委培研究生的契机,校领导当机立断,决定委培研究生,为学校发展储备师资,抓住了这次跨越发展的良好时机。

1983年的时候,一个研究生一年的委托培养费用是4000多元,两三年下来每人需要10000多元。当年学校就委托北师大、山东大学等学校培养研究生25名。1984年,学校升格为省属本科院校。“一所学校可以不是名校,但是不能没有名师,师资培训是重中之重,也是学校发展的瓶颈,校领导正是意识到这一点,才那么集中物力、财力搞教师队伍建设。”吕廷钢说。

就在那段时间,学校委培研究生的数量扩大到120名,在人大、北大、清华等院校都有烟台师范学院的委培研究生,他们成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这批研究生无论在知识结构、学缘结构还是在素质上都表现突出,也涌现出了一批实力过硬的人才。他们中有的走上学校的领导岗位,有的成为学科发展的带头人。

当时,委培研究生的投入达到了100多万元,而学校1984年的财政拨款只有400多万元,当时在全国高校中,师资投入能达到这么大的数额实属罕见,一个学校的发展魄力也在此展现出来。这种战略性的眼光成为实现从烟台师专到烟台师院成功跨越的关键因素。

就在学校扩建期间,全校师生都积极参与,为学校的明天添砖加瓦。1985年,财政拨款不到500万元,老师的工资,学生的补贴,柴米油盐全在里面,整个学校当时只有一辆华沙牌轿车,老师们上下班都是骑自行车或步行,学生更是如此。那时,北区的路还没修好,一到雨天,教室里、办公室里踏满了泥巴。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全校师生以共同的梦想为依托,手抬肩抗,硬是一点点地把北区开拓出来。当时350亩地的拓展是政府出资,但是,学校也向政府作出承诺,将为烟台市培养更多优秀毕业生。

吕廷钢老师在回顾这段历史时很是感慨,他说:学校的发展是一代又一代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很多当时和烟台师专一起创办发展的学校,中间都有停滞抑或早已在时代中隐退,但是,鲁东大学却能在厚重的历史积淀中一步一步走来,这正是一代又一代鲁大人不懈奋斗的结果,也是鲁大精神的外现。

吕廷钢老师既感慨当年学校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也阐述了校史的重要性。他表示,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存历史,“历史存在的最好形式就是实物,那才会更有厚重感,希望学校在发展中能够尽最大可能把当时的历史印记留住,供后人借鉴,历代的建筑、书籍如果留存下来,那学校就是最好的历史博物馆。”

把历史实物保存下来,下一个八十年再来回忆今天的历史,历史的脉络会更加清晰。就好像我校的前身胶东公学的所在地——龙口一中,百年以来的六座老校舍被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推开古老的大门,桌子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学生的课本,这种教育启发功能,是单纯的一部校史,一次校史讲座所不能及的。历史,必须要以一定的实物存在为佐证。

总之,学校建设是一个长远发展的过程,在借鉴之前经验,吸取教训的基础上,在一代又一代鲁大人实践贡献的基础上,鲁东大学会有更大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