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共产党党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现象,就是我们党很重视创新,又善于创新。通过创新,我们党因而能始终保持活力,并不断前行,不断创造震惊世界的奇迹: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也深深影响了世界。
党的创新贯穿了党的整个发展过程。开始也许是不自觉的或者尚属被动的,经历了若干实践磨炼,尤其是经历了若干重大挫折后,我党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中获取了重要认识:任何目标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必须立足于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必须要根据前两者有所创新。于是创新逐渐成为我党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于是就有了一系列创新理论的提出和一系列创新实践的开创。譬如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的开创;革命统一战线理论的阐述等等,均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创新。当然,其中最伟大的创新当属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中国化。正是根据这一系列伟大创新,我党在短短 28 年的时间内,成功地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起了一个崭新的共和国,使中国人民从此站立了起来,让一个任人欺凌的民族历史永远成为了过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我党在建立新的国家、改造旧的社会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方面,更是进行了大量创新。譬如三大改造,其独特的创新开创了在一个大国实现最深刻最伟大社会变革的成功范例,而且是在保证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群众拥护的大前提下实现的,这一成功的大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又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更是一个重要的创新,它不仅解决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前途和命运问题,更解决了一个落后的后发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并赶超发达国家的路径问题,意义非常巨大。
我党的很多创新不仅是全过程的,也是全方位和全党性质的。且很多创新往往是上下互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譬如抗日战争时期我敌后根据地创造的地道战、地雷战等作战方式,成为敌强我弱情况下机动灵活歼敌的有效手段。又如改革开放时期,全国各地在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时,进行了大量实践创新。如四川筠连县春风村在新农村建设上闯出一条新路: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抓住市场经济、特色经济基本点,综合发展,硬是在石头窝里走出一条致富路,被省委省政府誉为“春风经验”。这些创新虽然是我党创新实践中的沧海一粟,但它从细微处反映出我党创新概况和创新在我党发展历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目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新时代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但同时我们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推进,科技作用越来越大,相应地,科技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的强势崛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不甘被超越,于是拼命组建反华大同盟,从政治、经济、科技、意识形态等各方面全方位对我进行阻遏,试图中断我国的崛起进程。在此情况下,创新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因为谁拥有创新的能力与实力,谁能不断创新,谁就能牢牢把握竞争优势,从而掌握控制与反制的决定权。所以,能否创新,实质上事关国家的前途命运。我党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坚持不断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创新的地位。
习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他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反复强调: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其深层意蕴就是要让创新成为新时代前行的不竭动力和“先手棋”,以兹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动权。因此,从党的十八大起,我党就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十九大进一步强调了新发展理念,以创新为其第一要素,进而建设创新型国家。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这一系列战略举措,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推动着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快速发展:科技实力不断进步,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天问一号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北斗全球导航正式开通;经济实力不断提升,2020 年战胜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带来的极端困难,GDP 突破百万亿元大关。高铁、高速公路里程、五 G 终端连接数均为世界第一;军事实力不断增强,双航母、055 驱逐舰、094 核潜艇等新型武器装备不断列装部队,极大地增强了部队战斗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也同步获重大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综合国力不断强大。创新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
高校在国家创新战略实施中负有重要使命。现代社会,高校本身地位就极其重要。因为高校的发展进步与社会的发展进步在现代社会往往是同步而又相互促进的。尤其是当今进入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时代,高校的地位与作用进一步提升。习总书记为此强调,“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在此新形势下,高校理应不负使命,担当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把创新理念贯穿到教育、科研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里。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因为这是高校主业,应努力使教育理念、体制,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教学内容与方法等等,都不断创新,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尽可能多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出合格人才。同时还应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使其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科研和服务社会也要不断创新,使其契合时代所需、国家所需。
概括而言,创新是我党重要的实践品格,是我党保持活力与不断前行的不竭源泉。高校是创新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新时代高校如何发扬党的创新品格,如何把创新理念根植于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持之以恒地坚持创新,并努力培养出创新人才,努力推动创新型国家的早日实现,这是我们高校党员干部必须要作出的时代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