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春节,国人响应政府疫情防控号召,多在常住地度假。我遵从“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的古训,在不出省的前提下,回家乡陪父亲过节——这也是我多年一贯的做法。
节日里有许多事情可做,荀子说:“君子隆师而亲友”,谭嗣同说“为学莫重于尊师”。多年以来,每当想到自己由一名“菲薄才”的农家子弟成长为中央企业的基层领导人员,在感恩父母的同时,始终让我萦系于怀的便是从小学到大学教过我的老师,没有他们的传道授业解惑,难以有我投身祖国能源事业,并取得一点点成绩。
1977至1978年我读初中二年级,当时成绩靠下,数学老师李培俊对我要求特别严格,批评起来不留情面,同时又不厌其烦地启发教导我。正是由于他和别的老师挖掘了我的潜力,才有了后来我上高中和大学的机会。所以,每年只要回家乡过春节,我必然去看望李老师。今年他已经87岁了,看到我进门拜年,激动得手有点颤,但老师头脑和语言表达清晰。我们聊得很愉快,尤其聊到他“逼”我们备考的日子,老师记忆犹新,话语中透出一股无愧与自信。我祝李老师健康长寿,说以后我的时间宽裕了,会有更多机会看望老师。李老师握紧我的手,一直送到了楼下,目送我离远。
王树林老师1983年曾任我们大三时的班主任,那时他大学毕业不久,风华正茂,沉稳持重,善于做学生工作,短短一年受到同学们尊敬。我们毕业后,很多同学、包括我都没有再见过王老师。他后来从中文系到了学校图书馆工作,而且成为研究明末清初归德才子侯方域的专家;再后来,王老师调往了江苏南通师范学院任教,从师范学院到南通大学,一直是该校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科带头人,退休后仍担任该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这次春节让我没有想到的是,王老师回商丘过年了。当一位校友把组织我们师生相聚的消息告知我时,我真的有些激动了。37年已过,王老师还能认出我吗?一见面,老师依然是端重而亲和的微笑,只是华发已满头。我握住老师温暖的手,回忆当年在校时他对我们班的关心,以及送我毕业时的叮嘱。王老师也表达对学生们的思念,他说我们这个班是他大学毕业后教的第一届学生,而且还任班主任,所以印象深刻,感情深厚。老师还说虽然离校后没有见过我,但能从他的同学或朋友微信圈里读到我写的文字,并鼓励我坚持写下去。同聚的母校办公室原主任、第一任业余文工团长丁益潮老师看到我与王老师相谈甚欢、依依不舍,随口道出了“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的诗句,真是“阅尽天涯离别苦”,师生隔千里,酒醒无寻处,让人唏嘘不已。
春节,我还看望了大学时的学校宣传部长、后从校党委副书记岗位上退下来的王瑞雨老师。2020年,母校国际教育学院为参加由国家教育部关工委主办、河南省教育厅关工委承办的“读懂中国——全面小康、奋斗有我”“五老”人选作品评比活动,筹划拍摄了反映王瑞雨老师老有所为事迹的电视短片《夕阳似火红满天》。编导在采访过程中,王老师提到了我。为此,摄制组一行专程赴郑州拍摄我的镜头,让我深受感动。后来此片获得河南省教育厅作品评比特等奖,被推荐至国家教育部参评,作品获得优秀奖,学校获得优秀组织奖。
在王瑞雨老师家客厅,我首先向已年过八旬的老人拜年,致以新春祝福!接着背诵起他写的一首诗“三千桃李足心愿,一生荣辱化云烟。莫道花甲桑榆晚,夕阳似火红满天”,祝贺以这首诗尾句命名的电视短片获得的荣誉,这是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党委对王老师的充分肯定。片中老人说的一句话“我放不下、更舍不得孩子们”所表现出的博爱精神尤让人感到敬佩。
王瑞雨老师向我回忆起当年师专成立时他参与建设的一些往事,并谈到业务归口宣传部门的学校业余文工团组织的几场演出,以及当年对我的一点象。老人思路清晰,记忆力良好,娓娓道来,亲切感人。王老师说,1995年他曾代表母校到油田看望毕业生、参加校友活动,我说母校在油田的毕业生都感谢您、想念您。王老师祝油田的校友、祝所有母校的毕业生事业进步、生活愉快,并希望大家常回母校看看。
老人说他1998年退休后,担任了学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为活跃老教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激励下一代健康成长,他主动而为,创办了思想教育期刊《睢园绿竹》,后来又创办了思想教育报《梁苑秋韵》。这两份内部资料传播励志声、弘扬正能量,在校园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还说学校像他这样退休后在另一片天地里发光发热的老同志不少,正是由于大家的参与和支持,关工委的工作得到了顺利开展。
中午,母校校友邀请王瑞雨老师小聚,共话新春佳节,我欣然陪同。王老师给大家谈起了他在职时开展校地、校企联谊的故事,谈起他发现和帮助几名优秀但相对困难的学生毕业后展现的作为,谈起他退休后仍按照上班时间作息、不停用脑做文字工作,兼以骑车锻炼的养生之道,等等,都让我们有所受益,增进了对他的了解与尊敬。
2021年新春陪伴老人、看望老师,让我有所感悟:在职尽忠,退而尽孝,忠孝可以兼顾,当然我们党员干部倡导的是“大孝”。亲人是我们最真情的陪伴,老师是学生最无私的园丁,母校是学子最持久的动力。我们这些已“奔六”年龄的人,应常想我从哪里来、余生往哪里去?要感恩过去、珍惜当下、走好未来,保持健康的情趣、乐观的心态,写好自己人生诗篇的后章节。
(李智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