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大学 - 《江苏大学报》
计算机学院“十一五”期间事业实现飞跃式发展
科研团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决定着一个学院的核心竞争力,三者水平的共同提升可以切实地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十一五”期间,计算机学院紧紧围绕建设教学科研型学院这一目标,积极探索科研团队建设新模式,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模与质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
科研水平显著提高
科技研发和学术研究力量是一个学院的核心竞争力,科研团队在学术竞争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院突出特色,打造亮点,共建设了7支科研团队。 “十一五”期间,7支科研团队承担了9项国家级项目,其中包括“863”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时还承担省部级项目十余项。科研经费的获批也逐年增加, 其中2007年纵向科研经费获批高达300多万元。充裕的科研经费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激发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十一五”期间,学院共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5项。
青年科研人员是人才梯队中的潜力股,他们具有思想活跃、研究方法新、外语基础好以及接受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学院十分重视青年骨干科研人员的培养、学术交流与交融。学院坚持自主培养为主,引进人才为辅的方针;注重引进人才的素质和发展潜力,在引进人才方面既考虑现有学科,又考虑将要发展的新学科;坚持脱产进修和在职进修并重的方针,鼓励部分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名校攻博进修和出国深造。尤其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使用工作,将现有的中青年教师转变为学院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主力军。“十一五”期间,学院将7名青年骨干送往北京、南京等地高校学习,攻读博士学位,另有3名青年骨干被送往国外留学深造。目前计算机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批学科分布合理、数量规模适度、学术水平优良、综合素质高的科研团队。
加强学科内涵建设
研究生培养规模与质量上台阶
学科内涵建设是学院各项工作的龙头,决定着学院的办学实力,必须抓紧抓好。计算机学院始终紧抓学科内涵建设,目前,学院已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2005年,学院获批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含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以及通信与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3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此外,在原有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授予点的基础上,新增了电子与通信工程、软件工程2个专业学位授予点。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年均招生研究生超过130人,数量创新高。在搞好学科建设的同时,学院更加注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首先,制定了合理的培养方案,确定好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其次,强化研究生课程建设与教研教改工作。课程建设是学院发展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点工作,按照“支撑目标、改革内容、整合资源、分期达优”的思路进行建设,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为人才培养目标、规格的实现和合理的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以前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对重点建设的课程,进一步整合学院资源,成立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小组,确定组长,按优秀课程评估标准制定出创建计划、具体建设方案,分步具体实施。对重点建设课程投入一定的资金,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这期间,学院获得省优秀研究生课程2门,校精品课程建设3门,校级教研课题2项,1位同学荣获国际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学院还狠抓研究生论文质量。近几年,随着学院对研究生管理力度加强,研究生论文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不少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就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共有4篇研究生学位论文荣获省级优秀硕士论文,2篇博士学位论文荣获校级优秀博士论文。
“十一五”期间,计算机学院的科研团队建设和学科建设工作成效显著,有效地带动了学院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实现了计算机学院在“十一五”期间的飞跃式发展,实践证明这是符合我院实际的成功之路。相关工作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足球机器人大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省创业计划大赛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竞赛中多次获奖,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深受好评,就业率接近100 %。
(教工记者 孙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