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曲靖师范学院 - 《曲靖师院报》

山 那 边

作者:退休教师 谭 昆    
2021-03-30     浏览(187)     (0)

老家很近也很远,很近它就在山的那边,很远却在千里之外的河之北,山之东。

孩提时代的老家是一个模糊的概念,青年时代的老家是一个祖辈生活的籍贯地,仅用于填表,中年时代的老家则是一种“心灵故乡”的精神家园,并为之而魂牵梦萦。

“谁不说俺家乡好”这首脍炙人口的山东民歌,真切地道出了山东人对家乡深情的赞誉与眷恋,特别是在外地的山东人。老父亲就是这样的一种人,在小的时候,若有时间他总是拉着我们,深情地描述着老家的方方面面,好像天下的美景都集于此地。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满有兴致听他娓娓道来,渐而久之就觉得不过如此,不就是烟台苹果、地爪干吗?苹果到处都有,地瓜干实则就是红薯晒干的干,有什么稀罕的。后来父亲的叙述变成了唠叨,再后来则成了喋喋不休的喃喃自语。

2006年我第一次回到山东老家——文登,当我到达文登县城,坐上开往老家松油村的班车上,在就快要到的时候,驾驶员告诉我只有半里路了,这时的我看到窗外的景色,不知怎么一下子把我惊呆了,恍然间感觉老家的模样竟是那么的熟悉,仿佛是来过多少次的,一时间我蒙了,我努力在脑海搜寻着记忆的答案。是梦里?还是第二时空的交集?霍然间我幡然顿悟,原来这些似曾相识的景色都来自于老父亲从不厌烦的絮叨中。

对于从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云南人,甚至儿女们都在云南工作的我,却始终认为自己是山东人,每逢别人问起是哪里人时便脱口而出“山东”!但是人家再问道:山东那里有什么特点,回答上就显得勉为其难,就知道烟台苹果、地瓜干,其余的什么便茫然无知,不知从何而谈。

父亲是一位山东南下干部。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为解放大西南,从山东老区紧急抽调大批干部组建了西南干部服务团。

父亲他们这一批老区的干部经过了多年的征战,在共和国即将成立之际,他们本应不再枪林弹雨的冲锋陷阵,也可以在家娶妻育儿,服侍老人,尽己一份孝道。但在党中央的一声号令下,他们义无反顾地远离家乡,开始了只知去日、没有归期的征途,一路风雨兼程地走到了偏僻的西南异域他乡----曲靖。

到了云南曲靖的这批老区的干部很快便被分配到曲靖各个县区开展工作。当时的曲靖匪患猖獗,各地暗藏的特务与地主恶霸、惯匪相勾结煽动群众抗粮,组织武装暴动杀害征粮干部。当时的平彝县(今富源县)就发生了上千人的武装暴动。据史料记载云南支队在一年多的征粮剿匪斗争中就牺牲了86位同志。父亲当时分配到富源县,曾经就有过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与土匪发生枪战的经历。

父亲从1949年来到云南直到70岁去世时的1988年,期间39年仅回过老家一次。

曲靖是父亲的第二故乡,也是他人生的终结地。在曲靖的三十多年中,他和他的同事们为了共和国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贡献出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是什么在激励父辈们那样忘我工作?从父辈的身上,我看到当初他们为什么那样义无反顾来到云南,竭尽全力努力工作,甚至不惜牺牲生命。我想,这大概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使命,他们这种使命感在年复一年的工作中进而内化为一种情愫,而这种情愫也直接地影响着下一代的我们,并烙下深深的印记。

正因如此,才有了父亲把他乡当故乡,我把父亲家乡当故乡的转换。

山那边,原先觉得很远很远,现在觉得很近很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