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曾说过:“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了解“天之高”“地之厚”,必须“登高山”“临深溪”。“不登”“不临”是无法了解“天”“地”的情况的。人们要想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离开实际的理论是死理论,离开理论的实际是瞎实际。
曾几何时,骄傲蒙蔽了人类的心灵,而对茫茫天宇,肆无忌惮地认为脚下这片狭隘的土地为一切的中心。千年以来,自从这份意识建立开始就一直扎根心底;曾几何时,面对浩瀚的大海,保守的我们认为那是世界的尽头,分割、孤立的发展似乎成了不变的模式。或许,这貌似真理的一切将永久持续。可是,当一个生性多疑的年轻人从他反复钻研的望远镜中观察日月星辰之时,他惊奇地发现他所在的星球并不是一切的中心,透过小小的镜片,他真切地认识到宇宙之广大;带着希望,带着理想,在王室的支持下,历经两年的艰苦航行,这位勇敢的船长葬身异乡,而他的船员终于用鲜明的航线半分地球,首位相接,从此我们了解地球是圆的。大海的那一边是另一片人类栖息的地方。伽利略、麦哲伦,冲破思维的束缚,以强大的实践精神完成了历史性的突破,世界其实并不像人们原先所想的那样。
毛主席说过:“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自吃一吃。”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一呼百应,斩木为兵,共抗暴秦。以震天动地之勇,气壮山河,直逼国都导致秦二世而亡;朱毛红军,星星之火,燎蒋家之国,贫农奋起小米步枪,游击山林,数人之勇终成百万雄师,升五星旗于天安门广场;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苏东坡,年轻时自认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翁指点,遂改成:“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用一生光阴为中国“天眼″做出巨大贡献,500米大的“天眼”在中国的疆土上飞速运转;钟南山院士,奋不顾身与同事们一道冲在救治非典型肺炎病人和新冠疫情的最前线,在本职岗位上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自古圣贤之言学也,咸以躬行实践为先,识见言论次之。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是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理论起决定作用,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不能因此而轻视理论,导致唯实践主义。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所以,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
(作者系测绘与城市空间信息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