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西北工业大学 - 《西北工大报》

由西工大人参与实施的印度洋科学考察航次取得阶段性成果

2021-03-31     浏览(84)     (0)

中国科学家在印度洋成功投放海底地震仪阵列并布放洋底综合观测潜标,为探索印度洋海岭的地球深部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观测资料。此次航次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团队组织实施,两名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的师生参与了研究。


勘探现场 勘探现场




  本报讯(记者 张懿萱)2021年新年伊始,正在执行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学考察航次的“向阳红01”科考船传来捷报——中国科学家已顺利投放海底地震仪阵列,并首次成功布放洋底综合观测潜标,初步查明了沉积层厚度和莫霍面深度,实现了海底浅层向壳幔深层的综合性探测,为探索印度洋海岭的地球深部过程和动力学机制提供了翔实可靠的第一手观测资料。
  该航次于2020年12月16日启航,由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地球物理团队组织实施,参航成员共54名。其中有两名成员来自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
  本次于印度洋成功布放的洋底综合观测潜标,就是由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海洋声学信息+感知”科技创新团队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一起联合设计研发的。这枚潜标位于印度洋的山脊上,为了覆盖全部水深,承载不同水深的压力并满足数据精度的要求,潜标上分别挂载了三种不同的水听器,以获得高质量的监测数据。
  目前,“向阳红01”科考船执行的印度洋岩石圈构造演化科学考察航次首条综合地质断面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安全返航。由西工大师生参与研究、亲手布放的潜标,性能良好,圆满完成了任务。
  此次航程共计60余天,队员们的农历新年也是在返程的旅途上度过的。出海科考远比想象中要难:海上风浪变化大,两位师生和其他队员每天都会面对不同程度的晕船。赤道附近天气炎热,白天在烈日炎炎的甲板上作业,极易中暑和晒伤。不仅工作环境恶劣,突发状况更是险象环生。马六甲海峡是海盗频频骚扰的海域,当船舶经过马六甲海峡时,为了防止海盗登船,船员还需24小时轮流值班观察海面异常。
  虽然困难重重,但坚韧乐观的西工大师生还是以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的专业技巧一一克服了困难。只要收到任务,他们就依然是那个样样都会操作、站在一线的“硬汉”。
  一直以来,我国对于印度洋的探索和研究较少,随着我国科学家对海洋生态环境研究的日益深入,对印度洋的探索逐渐提上日程。“欧美国家对于印度洋的研究起步较早,”西工大出海成员李紫鹏老师说,“本次科学考察获取的科研数据,将为我国科学家开展印度洋海域的环境研究奠定基础。国家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们西工大人就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