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东莞理工学院 - 《东莞理工学院报》

他们选择在高原上放飞青春

——访我校首批西藏支教志愿服务队

2020-09-14     浏览(132)     (0)

本文介绍了莞工第一批西藏林芝支教志愿服务队成员们的支教经历,他们克服困难,奔赴雪域高原,为乡村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温暖。队员们表现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态度,用炽热的心担负起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



全部队员们

随着奔向雪域高原的火车启动,我校第一批西藏林芝支教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们正式奔赴西藏,开启支教生活。他们在正当年的年纪,怀揣着一腔热情,从城市前往乡村,站上儿时向往的讲台,为乡村孩子们带去知识与温暖。临行总是伴随着忐忑,实现理想的过程也需要历经艰辛,他们明白,只有脚踏实地,未来方能致远。

周子怡、利晨慧/文 受访者供图

董天文:我从山里来,再入山村去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2017 级自动化专业的董天文从小就在粤西小山村长大,大二暑假,董天文回到家乡参加社会实践,为那里的孩子提供支教服务,他对贫困落后地区匮乏的教育资源,残旧的设施、稀缺的师资印象很深刻。“在经历支教之后,我非常希望用课堂所学去回馈社会。”

当得知学校计划组建赴藏支教专项志愿服务队时,满心激动的董天文立刻就去了解和报名。“生逢其时、责任重大,我时常思考自己的方向,力所能及何处,援藏支教队正提供了平台,让我能踏上青藏高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为祖国西部山区的教育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孩子们一起成长,共同进步,也是董天文对未来一年的小小目标。

董天文的选择得到了家人的支持,而学校的支持和鼓励更让董天文下定决心要努力将服务队的工作完成好。“学校不仅为我们在校生考虑到后续学业的问题,为我们这一年的学习提供支持,同时还很早便考虑到我们在西藏的生活变化而准备了一系列物资帮助。”董天文希望自己能迅速将身份从学生转为教师,提升支撑信息化教学的能力,发挥特长帮助当地学校做好信息化教学工作。

薛先琨:我一直都想去做支教

“出生就在大西北的我,很清楚在贫困地区孩子的学习是多么的不容易。”文学与传媒学院2017级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薛先琨在心中一直有参与支教的想法。“大学期间,曾有参加甘肃支教的机会,自己没有把握住,这次能赴藏支教我一定要好好珍惜。”

薛先琨至今还记得宣讲会上有位参加过西藏支教的学姐说的一句话,“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铭记一生的事”,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要去援藏的想法。

考虑到西藏的艰苦环境和支教时间之长,一开始薛先琨父母对她的选择并不支持。但当他们得知薛先琨的内心想法和已做的准备后,父母还是给予了支持。“希望这一年里我们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与当地的老师多多探讨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为当地的教育工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也能为以后赴藏支教的莞工人积累宝贵的经验,是薛先琨未来一年的目标。来自家人的认同和内心的理想,让她更有力量在这片土地深耕,帮助孩子们学习知识。

李璐怡:做教师最重要是保持教育的初心

当学校发布了此次西藏支教的报名通知时,教育学院(师范学院)2018 级汉语言师范专业的李璐怡脑海中的第一个想法就是去,“从当初选择师范专业开始时,我就有去西藏支教的想法,想去了解不同地区的教育现状,不同的教育观念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大学生活刚刚过半,大多数大二在读生考虑到学业,一般不会轻易做出远赴西藏支教的选择。学院的支持解决了李璐怡的后顾之忧,前往西藏支教的同学支教的学分可以与本学年学分相互兑换。“我最大的担忧就是大三上学期需要考教师资格证,如果我参加了支教,那么这个教资就必须得放到大四去考。”在权衡之下,李璐怡觉得西藏支教的机会更难得。

“做教师最重要的是教育初心,不能够把教育当作换取功名利禄的筹码。”老师的一番话让李璐怡好似醍醐灌顶,李璐怡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教育初心,期待自己在未来的援藏之旅中可以探索与解析教育问题,用这些经验为以后的教师之路打下基础。

“学校、学院的做法都体现出了对我们西藏支教志愿者的全力支持。”除了学分兑换制,在出发前往西藏的前两天,学校为援藏者组织了相应的教学培训与生活培训,学院也在出发前为李璐怡践行,缓解了李璐怡在临行前的紧张情绪,让她对援藏之旅更有信心。

刘赫宇:我在他们眼里看见了光

来自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2018 级电子机器人(3)班的刘赫宇,曾在团学志愿站任职两年,对志愿活动也有着浓厚的热爱,所以选择了再出发去西藏作贡献。出发之前,刘赫宇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她通过学校对支教团的培训,熟悉了有关林芝的经济文化状况、广东援藏政策等内容,并掌握了相关应急避险和急救知识,为支教活动做足了心理准备。另一方面,刘赫宇也根据自己所教的内容主动收集相关资料,提前学习课程、教材、授课的基本技巧。这些准备让她在抵达林芝后很快适应起来。

8 月 21 日,是刘赫宇第一次下乡的日子。初来乍到,孩子们兴致高昂,双眼装满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令刘赫宇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热爱珠穆朗玛峰的男孩,“他没去过珠穆朗玛峰,但他一直在看那本书的介绍,拼音一点点地读”,而当这双渴望的眼睛望向她的那一刻,刘赫宇心里迸发出一种说不出的心疼。

由城市到乡野,由东部到西部,奔赴三千多公里外,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小镇开启为其半年的支教生活。“我来这里的意义是什么?”实现自己的价值、寻找不一样的人生体验、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对于未来,她埋下期愿:“在支教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做好组织分配的工作,能够圆满完成任务,在这半年中,做出自己的成绩,留下足迹,也带走回忆。”

钟筏童:在毕业季的十字路口迈向支教的路

在毕业季,毕业生总是面临着各种选择。文学与传媒学院2016级汉语言文学实验班的钟筏童在毕业后选择前往西藏林芝支教,“其实我原定在今年的九月前往英国攻读社会人类学的硕士学位,因为疫情的原因,学校计划上网课,我也决定延期一年再去读书。”支教对于钟筏童而言,只是曾经一闪而过的念头,在看到莞工推出林芝援藏支教项目时,她怦然心动。

赴藏前,钟筏童研究了与藏传佛教的寺院经济有关的博士论文,这让她对藏区的文化和经济活动有了新的认识。钟筏童希望这趟在西藏的支教之旅可以给当地的孩子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无论是知识的传授上,还是观念的影响上,甚至是物质的优化上。”同时,她也期待自身的成长,“希望身份的转换能让自己变得更加沉稳,思考问题的方式更加厚重。”她相信未来的一年里,她绝不会一无所获。

“在火车上的几天,学院的老师们每隔几个小时就问我到哪里、海拔多少、身体有没有不适。”钟筏童十分感谢这些关心她的人,她希望归来时,自己可以告诉这些关心她的人,也告诉自己,“在这趟旅程里,我已经做到了最大的努力,努力为他人作了贡献。”

在青春最美的时光,他们奔赴西藏,用一颗炽热的心去做最朴实的事。他们将发挥自己的力量,担负起大学生的使命与责任,在锻炼自己的同时,为山区教育事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