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青春我来继续,新的长征由我们来走。”3月30日,在河南省方城县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纪念馆的烈士墓前,来自南阳师范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社团的大学生徐世顺含着热泪说道。
在清明之际的落花微雨中,一群“00后”大学生与当年鏖战独树镇的少年战士们进行了一场跨越87年时空的对话。
少年的你与少年的我
人间四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时。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重温党的奋斗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南阳师范学院青马学研社在校党委副书记谢冰松的带领下,组织同学们赴方城县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纪念馆参观学习。
几周前,徐世顺和其他30余名大学生们便开始广泛查阅红二十五军的资料,为此次扫墓活动做准备。
“红二十五军就是一支少年红军,其中有很多烈士遗孤,还有一些是随红四方面军入川将士子弟,平均年龄只有15岁。”“红二十五军是4支长征队伍中率先到达陕北的先锋,是长征中唯一一支增员的红军;在南征北战中,他们中走出了徐海东、刘震、韩先楚等97位开国将军,有‘一军百将’之称……”
同学们被红二十五军的光荣事迹深深吸引,“一群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少年战士却组成了一支这样英雄的部队、铁打的部队、所向披靡的部队,最先走完了长征之路的部队,这是怎样的人间奇迹!”青马学研社的大学生孙晓慧忍不住发出感叹。
“平均年龄只有15岁的少年们为何能那样勇敢无畏?”“同为青年人的他们又有着怎样的理想与梦想?”“陷入绝境的红二十五军当时是如何浴血鏖战的?是什么信念支撑着他们?”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盘桓在同学们心中,让一场即将到来的扫墓成了寻求答案的对话之旅。
英勇作战的你与担负使命的我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当同学们来到苍松翠柏间的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纪念馆,当代大学生们便与87年前英勇鏖战的少年红军战士们相逢,开始了面对面的对话。
率先进入同学们视线的是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碑,高高的纪念碑耸立在七里岗上,像一把锋利的刺刀直入云端。碑高25.34米,暗含“红二十五军”番号和“1934年”时代背景,碑身正面镌刻着“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遗址”大字,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碑身背面“烈士精神不死”六个字由全国政协原副主席程子华题写。
望着庄严的纪念碑,肃穆与悲壮之情在同学们心里油然而生。牛田盛老师在纪念碑前讲述红二十五军惊心动魄的鏖战过程,一位位坚毅作战的少年战士仿佛来到了大学生们身边,重新上演了一曲悲壮澎湃的英勇战歌。
1934年11月16日,红二十五军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从鄂豫皖苏区河南罗山县的何家冲出发,开始长征。在四支长征的红军中,红二十五军人数最少,仅有2987人,可谓“孤军远征”。11月26日,队伍按照既定行军路线到达方城县独树镇七里岗时,突遭国民党庞炳勋部115旅和一个骑兵团上万人的伏击。
“自古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红二十五军在独树镇这一仗可以说把所有不利条件都凑齐了。从天时上看,突降寒流,雨雪交加,许多战士草鞋被烂泥粘掉,在饥寒交迫中赤脚踩过石头、冰碴,留下一串串带血的脚印。由于能见度极低,先头部队224团未能发现几十米外的埋伏敌军。红军战士手脚冻僵,而且枪也拉不开栓,手榴弹也扔不出去。从地利上看,国民党军队占据七里岗有利地势,易守难攻。从人和上说,当时处于国统区的老百姓对红军不了解,纷纷逃离。最不利的因素是,国民党军预判了红二十五军的行军路线,提前在这里设置了一个‘U’型包围圈。”听到这里,很多同学紧皱眉头、双手攥拳,又心疼又紧张。
“占尽劣势的你们,到底怎样才能绝地重生?”很多同学不禁发问。
“我们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红二十五军是一支英雄团体领导的具有血性胆气的老虎部队,我们具有一往无前、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二十五军的年轻战士们用他们英勇无畏的行动作出回答。
战斗伊始,224团前、左、右三个方向都遭到敌人猛烈扫射,伤亡很大,因四周无险可守,被迫后撤。就一般部队而言,面对如此被动的态势,战斗胜负已经没有了任何悬念,但是红军从来就不是一般的部队。被称为红二十五军军魂的政委吴焕先率领225团赶来,高声呼喊:“同志们!就地卧倒,坚决顶住,决不能后退!”在敌军依仗地形和装备优势,气势汹汹地向前扑来时,吴焕先抽出大刀,大吼一声:“共产党员们,跟我上!”于是,寒风雪地里,一群衣衫单薄,脚蹬草鞋,甚至光着脚板的红军将士,与全副武装的敌军展开了一场白刃战。
在战斗中,军长、政委等主要领导带头冲锋,身先士卒。红军搏命的打法迟滞了敌人的攻势,但危机并没有消除。此时,副军长徐海东率后卫223团疾速赶到,紧急集中60挺机枪组成“人”字形攻势,向敌人猛冲,抢夺了公路南的两边制高点,终于遏止了敌军攻势。之后双方互有攻守,经过七小时鏖战,精疲力竭,陷入僵持。
入夜后,风雪转为大雨。此时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红二十五军陷入数万敌人前后夹击的绝境,战士们连日征战已经疲惫到了极点,军部开会决定连夜突围。深夜,由中共鄂豫边工委书记张星江和农民王永合带路,红二十五军绕道七里岗,从敌人包围的缝隙中穿过许南公路,进入伏牛山。在敌强我弱、敌锐我疲、天时地利人和都极度不利的情况下,红二十五军的指战员们舍生忘死,英勇战斗,终于突出重围,化险为夷。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将红二十五军独树镇战斗称为“鏖战独树镇”,与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并列为长征八大著名战役。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镇是战略转移途中一次极为险恶的战斗,也是红二十五军长征中生死攸关的一战,此战粉碎了国民党企图将红军围歼于长征途中的阴谋,保存了红军的有生力量,对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北上具有重要意义。习总书记曾评价“鏖战独树镇”在中原大地上树立起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信仰的引领,是红二十五军得以胜利实现战略转移的重要原因。“不畏义死,不荣幸生。”正是因为有着对革命事业的矢志不渝,对共产主义的坚定追随,红二十五军才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创造人间的奇迹。
“我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我此刻心中翻涌的感情?”青马学研社社员徐世顺面对着烈士们的墓碑激动地说道,“你们是我的同龄人,你们的青春是在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之际走上战场、英勇作战,而我们生在新时代,学在党旗下,我们的青春应向革命先辈看齐,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校党委副书记谢冰松站在同学们中间,认真倾听了大学生们和87年前年轻战士们的“对话”,他有感而发:“同学们,你们和小战士的年龄相仿,跟他们比起来,你们是何等的幸福,但不要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只有牢记这三个‘为什么’,我们才能走更远的路,才能换来更加美好的幸福新生活。”
青马学研社指导老师刘哲强调了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鼓励社团成员向革命先烈学习,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利用专业特长,在学生群众中宣讲、传播党的光辉历史,传承党的精神,以朝气蓬勃的姿态迎接党的百年华诞。
同学们听了心中都有所触动,将对革命烈士的崇敬与怀念纷纷转化为实际行动,擦拭墓碑、清扫墓地。“青山肃立,绿水长歌,我们将永远铭记和颂扬革命先烈的事迹,继承先烈的遗志。”最后,全体师生来到烈士墓前肃立默哀、敬献鲜花,表达对先烈的缅怀与感激。
长征路上的你和新长征路上的我
在扫墓结束之后,校党委书记卢志文为社团成员进行了主题微党课教育。卢志文讲到,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激励红色基因、血脉代代传承,把先辈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红二十五军的英勇事迹折射出党百年征程的不易与伟大,青马学研社成员应当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为党的百年华诞展现青春向上、奉献拼搏的青年姿态。
历史定格,英雄长眠,百年党史浩如烟海。红二十五军是长征精神的孕育者和弘扬者,红二十五军的红色基因和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回校后,青马学研社在校团委的支持下组建“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围绕红二十五军鏖战独树战役和长征精神,利用青春的声音、现代的表达方式讲述党的历史,以更好地鼓励大学生们学习党史、传承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
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
“红二十五军的战士们在青春最美好的年纪里选择了无畏牺牲,他们的青春和梦想将由我们来继续。”青马学研社的大学生孙晓慧坚定地说,“我们重温战斗历程、缅怀革命先烈,在红二十五军长征精神的感召下,我们要像习总书记嘱托的那样,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延续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