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至30日,由中外汉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主办的全国第二届“汉语+”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技能大赛在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落下帷幕。此次比赛,我校派出18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三位同学参加。经过一番奋战,参赛选手不负众望,最终黄才丽同学荣获特等奖,易海文同学和王珍同学荣获三等奖,我校教师邱斌、周静、周冬梅、聂桂兰获优秀指导教师荣誉称号。
三位选手历经初赛、决赛,一路过关斩将,从校内举办的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大赛中脱颖而出,代表学校参加全国大赛。辛勤的汗水挥洒在追求的沃土里,最终浇灌出胜利的果实。在一个多月的备赛过程中,参赛选手们做了不少功课。记者了解到,与校内比赛不同,此次全国大赛的准备工作更为繁琐,从语言点的选择,到PPT的制作,再到选手的讲课方式,甚至在讲台上的每一个肢体动作都进行了精细的打磨。提及赛前训练的生活,黄才丽同学和王珍同学均表示:“整个过程我们经常一起讲课听课,互相学习改进。虽然也有辛苦的地方,但都是快乐且充实的。”
比赛的背后同样离不开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如果没有老师们认真负责的指导,也就不会有这次比赛取得的好成绩”,黄才丽同学和王珍同学表达了对指导老师的感谢。她们告诉记者,虽然大部分的实际操作是由她们自己完成的,但是老师会根据她们的不同特点和讲课风格进行指导,告诉她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表述方式,也会传授她们一些讲课技巧和课程设计思路;在练习中,老师们有时会亲自示范讲解,有针对性地帮助同学们改进不足之处。在老师耐心地指导下,她们慢慢进步,提升了专业技能,也提高了自信。
如果说前期的努力是为后来的胜利打下坚实的基础,那么现场比赛便是通向领奖台的最后一关。王珍同学向记者介绍到,现场比赛分为5分钟说课和45分钟讲课两个环节,学生可借助道具完成授课,评委老师会随机提问,各位参赛选手也都是来自各地不同院校的顶尖选手。面对多重压力,三位同学依旧展现出了最好的状态。指导老师周静对获奖同学赞赏有加,她说:“三位同学之所以可以在强者如林的激烈竞赛中依然展现出充足的自信,是因为他们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对自己的专业素养足够自信”。
不过,经过此次大赛,在与各地各校的同学们切磋、交流的同时,参赛的同学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在比赛中,王珍同学感觉自己相较于其他参赛选手而言,教学手段相对单一,缺乏趣味性,这是她在未来的学习中需要提升的地方。周静老师说:“平时学习主要目的是能够教会学生理论知识,而比赛还有一个展演的过程,我们在这方面是有些吃亏的。如果不去比赛,你就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更不知道外面优秀的对外汉语老师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有可能就会还停留在教科书上,还停留在我们可能已经过时了的一些经验上。这也是我们重视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比赛的原因之一。”
回顾比赛,不论是指导老师还是参赛选手都强调了基本功和专业素质的重要性。王珍同学认为,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专业素质对于此次比赛十分重要,“一定要加强对汉语本体知识的研究,学好自己的专业课,打好这个基础。只有把自己的专业弄得非常清楚,才能够讲给别人听。”据同学们的回忆,在大二时,老师就会给学生提供上台讲课的机会,并且要求十分严格,会指出讲课的不足,督促同学们修改与进步。提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日后的发展,周静老师表示,学校将优化专业课程,努力搭建更完善的线上教育教学平台,为同学们的专业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她也希望同学可以始终保持较高的自主性,夯实基础,丰富阅历,并且敢于实践,并且在个人发展上有更加长远的规划。
此次获奖,不仅证明了参赛选手自身的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我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对应对社会新文科发展趋势的实践和改革成效。学在深处,谋在新处。随着汉语在国际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我们需要加强推动汉语走向世界的自觉意识,积极主动地弘扬汉语文化,展示中国风华。